中醫(yī)古籍
  • 《外科十三方考》 痔漏門

    作者:

    凡人九竅之中,有小肉突出者,皆謂之痔,故有耳痔、鼻痔、牙痔等名,固不僅肛門一處為然也。肛門痔之種類極多,名狀亦頗不一,故有區(qū)分為二十四痔者。未破者曰痔,已破而成管者曰漏( ),大別之則不外下列數(shù)種∶

    凡肛門邊生數(shù)瘡,腫而突出,穿破后,膿出即散者曰“牝痔”。

    凡肛門邊突出肉球,形同鼠奶,而時流膿血者曰“牡痔”。

    凡腸口顆顆發(fā)痛,且痛且癢,血出淋漓者曰“脈痔”。

    凡肛門內(nèi)結(jié)核有血,或發(fā)寒熱,每遇大便即脫肛者曰“腸痔”。

    凡飲酒后,即腫痛流血者曰“酒痔”(色痔相同)。

    凡每值大便時即血流不止者曰“血痔”。

    凡肛門腫痛,遇怒即發(fā),怒息即安者曰“氣痔”。

    痔瘡種類頗多,大致不出以上數(shù)種范圍之外,其他種種,特其變態(tài)耳。但種別雖多,而治法則無大差異。內(nèi)服中九丸以消臟腑之毒熱,有時可兼服槐角丸,外用化肉膏貼于核上,俟肉黑后,刮去黑肉一層,又以化肉膏貼之,如是數(shù)次,其核自然腐盡,洗以熏洗湯,摻以加味天然散收功。

    漏癥治法∶內(nèi)服中九丸以消臟腑之熱,并兼服槐角丸,以匡其不逮,外以三丫草插入孔內(nèi),以探測其深淺或曲折,然后將藥線插入三次,外貼解毒膏,約六、七日后繭落,以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茲并將各種不同之痔瘡療法分記如后∶

    槐角丸

    經(jīng)霜槐角(五錢) 黃連(一兩) 白芷梢 防風(fēng) 赤芍 枳殼 生地(各一兩) 黃芩 秦艽 黃柏(各二兩) 九制大黃(四兩)

    上共為細末,米糊為丸,如綠豆大,空心白湯下。如大便有血者,可用側(cè)柏葉二兩,陳棕灰一兩,百草霜五錢,為丸服之。

    藥線制法

    砂(一兩) 紅砒(一兩) 野芋(三兩) 南星(五兩) 靈仙(五兩)

    上先將砒、砂另研,次將余藥入鍋煎水,然后投入砒、砂,以過江蜘蛛絲一股,絲線一股,共成一線,入藥水中,煮一炷香久,取出曬干,收貯備用。用時以三丫草帶藥線插入孔中,隨即穿入肛門內(nèi),引出三丫草,藥線即隨之帶出肛門,如法三次纏縛,系銅錢一枚于線端,每日解開收緊一次(名為催線),其漏孔遂逐漸裂開,得見里面血肉,隨摻天然散,如此天天照樣緊之,約七日后即可掛穿,銅錢亦即落下,當(dāng)用熏洗湯洗凈污濁,貼解毒膏生肌、平口收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