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筋脈臍,(人生胞蒂之處。)手少陰心筋、足太陰脾筋結(jié)臍。足陽明胃筋脈挾臍。
少腹,(臍之下曰少腹,亦曰小腹。)足厥陰肝脈抵少腹。
□
幽癰,生臍上七寸上脘穴。中脘疽,生臍上四寸中脘穴。嚇癰,生臍上三寸建里穴。沖疽,氣海、丹田、關(guān)元三穴之際。緩疽,生少腹旁,左右同。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
生于少腹兩旁,大腿界中,形如腰子,皮色不異,硬如結(jié)核,按之微痛是也。初起每日取皂角刺下,日三次至愈乃止。切忌用刀針,刺破無膿,惟出白膩漿,主三百日內(nèi)死,自潰者亦然。
一、有自潰者,用生料補中益氣湯、小金丹日令輪服亦有收功者。少壯之人,血氣未傷,能自保攝,雖潰猶可救援十中二、三也。
一、有身患楊梅,又患橫 者,其間用藥最難。惟用犀黃丸,每日空心時,酒送三錢,輕者十服,重者加倍,二證全愈。
子龍丸(通用五十六。)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
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流黃水,或浸淫成片,此腸胃積濕,宜服芩連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復發(fā)。
芩連平胃散
黃連(三錢) 陳皮(三錢) 蒼術(shù)(一兩,炒) 生甘草(三錢) 茯苓(一兩) 濃樸(三錢)
上共研細末,每服三錢,白滾湯調(diào)下。(按臍中出水,不腫不痛,其無熱可知。用此方當去黃連加防風三、五錢為妙。)
三妙散
檳榔 蒼術(shù)(生) 黃柏(各等分)
上共研細末,干搓臍上。
□
小兒沐浴不可久在水中任意洗濯,既包裹畢,宜時常留意,不可令尿濕浸臍。如不知慎,遂曰臍瘡,用螵蛸散敷之。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
嬰兒肚臍突出赤腫,虛火是也。用二豆散敷之,日二次,其腫漸消。
一、初生旬日外,兒臍忽腫如吹,不紅,捻動微響,或驚悸作啼者,此受寒濕也。用白芍藥湯加苡仁,煎汁頻灌嬰兒,敷藥如前。
白芍藥湯
白芍(酒炒,一兩) 澤瀉(五錢) 生甘草(一錢二分) 肉桂(一錢,揀薄者刮去粗皮)
上共研粗末,每用二錢,水一鐘煎四分,空心服。如臍下痛加鉤藤一錢,姜一片,食鹽五厘同煎。
二豆散
赤小豆 淡豆豉 天南星(去皮臍) 白蘞(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芭蕉汁調(diào)敷臍四旁,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