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拌糯米炒用。榆皮為使,得酒良,惡僵蠶。
辛,苦,大寒,無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下氣行水,消腫除痰,止咳定喘,通經(jīng)利便。
破積聚癥結(jié),解風熱痱癢。虛人忌之。
生田野間。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三月開花,色黃淡。結(jié)角粗且短,角中細子色黃。
一種狗芥,葉似芥,近根下作歧,生角細長,蓋甜葶藶也。
通身腫滿,苦葶藶,棗肉丸,雙皮湯下。(驗方第一。)
水腫喘滿,面赤煩渴,小水不利,甜葶藶、漢防己、豬苓丸服,白湯下。(第二。)
水腫尿澀,先煮大棗,去渣,入葶藶?zāi)?,再熬丸服。(第三。?/p>
積聚腹脹,一升熬之,酒五升浸七日服。(第四。)
痰飲咳嗽,同知母、貝母炒末,棗肉、砂糖丸彈大,含咽之。脈弦緊者。(第五。)
痰喘,棗肉丸服。(第六。)
咳而上氣不臥,或一身腫或面腫,或足腫。以微火熬研,絹盛浸酒中三日,每服兩棗許,以利為度。(第七。)
月水不通,蜜丸綿包納陰中,數(shù)易之。未生子者不可用。男不在家者不可用。(第八。)
頭風疼,為末,以湯淋沐頭三四度。(第九。)
白禿頭瘡,為末涂之。(第十。)
葶藶大棗湯葶藶搗丸彈大。棗十二,水三盅,煎二盅,入葶藶丸一枚,煮取一盅,(諸方第一。) 頓服。
治不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