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近視是指視近物清晰,視遠物模糊的眼病。古稱能近怯遠癥,至《目經大成》始稱近視。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視程度較高者。又有近覷之稱,俗名覷覷眼。古代醫(yī)籍對本病多有論述。相當于西醫(yī)學之近視眼。
[病因病機]
本病常由青少年學習、工作時不善使用目力,勞瞻竭視,或稟賦不足,先天遺傳所致。
病機多系心陽衰弱,神光不得發(fā)越于遠處;或為肝腎兩虛,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華不能遠及。
[臨床表現(xiàn)]
一般近視力良好,視遠處目標則模糊不清。高度近視者,眼珠較為突出,遠視力顯著減退,為了視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視目標,且常瞇目視物;容易并發(fā)云霧移睛,甚至引起視衣脫離,以致嚴重損害視力。
[診斷依據(jù)]
一、視遠模糊,視近一般清晰;或有視疲勞癥狀。
二、高度近視者眼前常有黑影飄動,眼球突出。
三、呈近視眼眼底改變:視乳頭顳側弧形斑、豹紋狀眼底等。
四、驗光檢影為近視。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心陽不足
[主證]視近清楚,視遠模糊。全身無明顯不適,或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
[證候分析]火在目而為神光,心陽不足,神光不得發(fā)越于遠處,故視近尚清,視遠模糊。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等皆為心陽虛弱、氣血不足的表現(xiàn)。
[治法]補心益氣,安神定志。
[方藥]定志丸加減。方中遠志、石菖蒲性溫,寧心安神定志,為主藥;人參、白茯苓益氣寧心安神;朱砂安心神。諸藥組方,共呈補心益氣、安神定志之功。陽氣虛甚者,還可酌情選加黃芪、炙甘草、肉桂、當歸等益氣養(yǎng)血溫陽。
(二)肝腎兩虛
[主證]視近怯遠,眼前黑花漸生。全身可有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
[證候分析]肝腎兩虛,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華不能遠及,故視近而不能視遠。
目竅失養(yǎng),則黑花漸生。全身癥見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皆由肝腎精血虧虛所致。
[治法]滋補肝腎,益精養(yǎng)血。
[方藥]杞菊地黃丸或加減駐景丸加減。證偏肝腎陰虛者,宜用前方滋養(yǎng)肝腎,益精明目。證屬精血虧甚者,則宜后方補益肝腎,填精補血。若兼氣不足者,可加黨參。脾不健運者,酌加麥芽、陳皮。
二、針刺療法
(一)體針
常用下列四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頭維、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針刺1組,輪換取穴,10次為1療程。
(二)耳穴
將王不留行籽用膠布固定于耳部心、肝、腎、眼、內分泌等穴處,每日按壓2—5次,1周為1療程。
(三)梅花針
1.用梅花針叩打后頸部及眼區(qū)(眼眶周圍),于頸椎兩側各打3行,于眼眶上緣及下緣密叩3—4圈,同時在睛明、攢竹、魚腰、四白、太陽、風池等穴各叩幾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2.主穴:正光穴(攢竹穴與魚腰穴連線中點,眶上緣下方)。配穴:風池、大椎、內關。于穴位0.8—1.2厘米直徑范圍內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為1療程,以中等度刺激為宜。
三、配鏡矯正視力
上述療法無效的患者,應散瞳檢影驗光,配戴合適的眼鏡。
[預防調攝]
近視雖有上述療法,但是效果不理想,故醫(yī)治后天形成的近視,還應注意消除造成近視的因素,糾正不良衛(wèi)生習慣。至于先天性近視,治之尤難。對青少年要做好眼衛(wèi)生的宣傳教育工作。
一、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照明要適度,光線不可太暗。
二、閱讀和書寫時保持端正的姿勢,眼與書本應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離。切勿在臥床、走路或乘車時看書。
三、加強身體鍛煉,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對青少年定期檢查視力。發(fā)現(xiàn)視力下降者,及早查明原因,盡可能給予治療。
[文獻摘要]
一、《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東垣云,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余也;氣虛者,元氣虛弱也……。秘要云,此證非謂稟受生成近覷之病,乃平昔無病,素能遠視,而忽然不能者也。蓋陽不足,陰有余,病于火者,故光華不能發(fā)越于外而偎斂近視耳。治之在膽腎,膽腎足則神膏厚,神膏厚則經絡潤澤,經絡潤澤則神氣和暢而陽光盛矣”。
二、《眼科百問》:“其有生成即近視者,又非醫(yī)藥所能及也”。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近視是指視近物清晰,視遠物模糊的眼病。古稱能近怯遠癥,至《目經大成》始稱近視。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視程度較高者。又有近覷之稱,俗名覷覷眼。古代醫(yī)籍對本病多有論述。相當于西醫(yī)學之近視眼。
[病因病機]
本病常由青少年學習、工作時不善使用目力,勞瞻竭視,或稟賦不足,先天遺傳所致。
病機多系心陽衰弱,神光不得發(fā)越于遠處;或為肝腎兩虛,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華不能遠及。
[臨床表現(xiàn)]
一般近視力良好,視遠處目標則模糊不清。高度近視者,眼珠較為突出,遠視力顯著減退,為了視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視目標,且常瞇目視物;容易并發(fā)云霧移睛,甚至引起視衣脫離,以致嚴重損害視力。
[診斷依據(jù)]
一、視遠模糊,視近一般清晰;或有視疲勞癥狀。
二、高度近視者眼前常有黑影飄動,眼球突出。
三、呈近視眼眼底改變:視乳頭顳側弧形斑、豹紋狀眼底等。
四、驗光檢影為近視。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心陽不足
[主證]視近清楚,視遠模糊。全身無明顯不適,或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
[證候分析]火在目而為神光,心陽不足,神光不得發(fā)越于遠處,故視近尚清,視遠模糊。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等皆為心陽虛弱、氣血不足的表現(xiàn)。
[治法]補心益氣,安神定志。
[方藥]定志丸加減。方中遠志、石菖蒲性溫,寧心安神定志,為主藥;人參、白茯苓益氣寧心安神;朱砂安心神。諸藥組方,共呈補心益氣、安神定志之功。陽氣虛甚者,還可酌情選加黃芪、炙甘草、肉桂、當歸等益氣養(yǎng)血溫陽。
(二)肝腎兩虛
[主證]視近怯遠,眼前黑花漸生。全身可有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
[證候分析]肝腎兩虛,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華不能遠及,故視近而不能視遠。
目竅失養(yǎng),則黑花漸生。全身癥見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皆由肝腎精血虧虛所致。
[治法]滋補肝腎,益精養(yǎng)血。
[方藥]杞菊地黃丸或加減駐景丸加減。證偏肝腎陰虛者,宜用前方滋養(yǎng)肝腎,益精明目。證屬精血虧甚者,則宜后方補益肝腎,填精補血。若兼氣不足者,可加黨參。脾不健運者,酌加麥芽、陳皮。
二、針刺療法
(一)體針
常用下列四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頭維、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針刺1組,輪換取穴,10次為1療程。
(二)耳穴
將王不留行籽用膠布固定于耳部心、肝、腎、眼、內分泌等穴處,每日按壓2—5次,1周為1療程。
(三)梅花針
1.用梅花針叩打后頸部及眼區(qū)(眼眶周圍),于頸椎兩側各打3行,于眼眶上緣及下緣密叩3—4圈,同時在睛明、攢竹、魚腰、四白、太陽、風池等穴各叩幾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2.主穴:正光穴(攢竹穴與魚腰穴連線中點,眶上緣下方)。配穴:風池、大椎、內關。于穴位0.8—1.2厘米直徑范圍內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為1療程,以中等度刺激為宜。
三、配鏡矯正視力
上述療法無效的患者,應散瞳檢影驗光,配戴合適的眼鏡。
[預防調攝]
近視雖有上述療法,但是效果不理想,故醫(yī)治后天形成的近視,還應注意消除造成近視的因素,糾正不良衛(wèi)生習慣。至于先天性近視,治之尤難。對青少年要做好眼衛(wèi)生的宣傳教育工作。
一、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照明要適度,光線不可太暗。
二、閱讀和書寫時保持端正的姿勢,眼與書本應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離。切勿在臥床、走路或乘車時看書。
三、加強身體鍛煉,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對青少年定期檢查視力。發(fā)現(xiàn)視力下降者,及早查明原因,盡可能給予治療。
[文獻摘要]
一、《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東垣云,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余也;氣虛者,元氣虛弱也……。秘要云,此證非謂稟受生成近覷之病,乃平昔無病,素能遠視,而忽然不能者也。蓋陽不足,陰有余,病于火者,故光華不能發(fā)越于外而偎斂近視耳。治之在膽腎,膽腎足則神膏厚,神膏厚則經絡潤澤,經絡潤澤則神氣和暢而陽光盛矣”。
二、《眼科百問》:“其有生成即近視者,又非醫(yī)藥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