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查古籍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勞動工人,重病之后,身體憊極,正元難復(fù)。其癥狀,一如《金匱》百合病條文所云: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而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且多一癥狀,音啞不能出聲。經(jīng)用百合地黃湯加味主之。四閱月始痊。
患者詹龍臣,高郵人,為某廠之勞動工友,住中山北路建民村。于1954年春季,患生傷寒。其后病雖去,而身體憊極,正元久久難復(fù)。即有百合病之后遺癥,此即西醫(yī)所謂續(xù)發(fā)性神經(jīng)衰弱癥也。經(jīng)醫(yī)治療,均無效果。后經(jīng)廠醫(yī)檢驗,云系鉤蟲為患,致體弱難復(fù)。即用殺鉤蟲之藥及下藥與之內(nèi)服,孰意一下之后,不但體力愈不能支,且立增音啞,不能發(fā)聲。詹君懊傷不已,深懼死期之將至。
時已至六月,詹之戚楊星候君,介就余診。余細詢病前之經(jīng)過,更細察現(xiàn)在之癥狀,全盤與《金匱》中百合病之征象相同。惟多一音啞,為《金匱》所未有。且知為用下鉤蟲藥而有此證。于此時也,不得不慎重考慮矣。蓋病久體虛,不能速效。設(shè)病者信心不堅,或不能寬假時日,則必至中道更醫(yī),功虧一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也。乃先以精神療法,堅其信心。次告以必須半年之久,方可完全獲效。并將《金匱》原文及諸家注解,以及余之《金匱要略新義》示之,期其必愈,堅其信醫(yī)之念。
因遵仲景法,為之處方如后。計四易其方,均以仲景百合地黃湯為主,以加味之品為輔。連服兩月,較有進步,而喉音漸響。此時已至八月,新百合已下市。因令之再食新百合,每晨、夕各煮一碗,加白糖食之,以代點心。藥則每連服三帖,停藥二日。如此四閱月,遂完全告痊。
廠中見其病已痊愈,促其早日上工,病者猶有懼心,詢之于余。余令其再休養(yǎng)一二月,廠方疑其狡猾,復(fù)令就廠醫(yī)診之,為之證明,乃為有效。詎廠醫(yī)檢驗,仍謂其有鉤蟲,再度令服殺鉤蟲及瀉下之藥,病者勉從之。不料一服之后,瀉下四次,而前證復(fù)作,全盤如舊,音亦復(fù)啞。廠中令改就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yī)院診之,醫(yī)謂有梅毒之疑,病者力白其無,遂忿而出院。
復(fù)求余診。余覺再度反復(fù),不同前證。在無可奈何中,仍用前精神療法,使病者去其懼心。再為之處方,依前加減,令其安心服之。迨服之既久,亦即緩緩收效。又凡三易其方,而漸全愈。直至1955年6月,身體及聲音乃全復(fù)常態(tài)。
此病之難治,若不依仲景經(jīng)方,變而通之,其不瀕于危殆者幾希矣。蓋此病之治,如戰(zhàn)爭后之破屋殘垣焉,主在撫輯流亡,助其緩緩修補及建筑,不在于攻敵。蓋此破屋殘垣中,已無疾病之大敵也。今將諸方全案,列之于后,以破吾書之例焉。
【初治全案】
詹龍臣 1954年6月6日初診勞工苦力傷氣,加以病后失調(diào),正元難復(fù)。消化則影響胃腸,喘息則累及肺臟,久久未愈。其間時輕時重,洵至神經(jīng)衰弱,心緒不寧,坐臥失序。一如《金匱》百合病篇之所述,且經(jīng)誤下失音,此大虛之證也。擬方緩以圖之,屏去思慮,知命樂天,乃有可為。
蒸百合四錢 生地黃五錢 帶皮芪(蜜炙)三錢 懷山藥四錢 云茯苓(朱衣)三錢 大麥冬三錢 紅棗十枚陳小麥一兩(先煎)
二診:1954年6月27日前進百合地黃湯加味之方,漸有向愈之機。飲食較多,聲音微響,面色亦較佳,惟大便干燥,此津液未復(fù)之故,不足為慮。擬方再求進步,佐以食療。俟食復(fù)津回而便爽,則諸癥可悉去矣。
蒸百合四錢 生地黃四錢 帶皮芪三錢柏子仁三錢 懷山藥三錢南沙參三錢大麥冬三錢陳小麥一兩(先煎)
三診:1954年7月23日進劑漸見好轉(zhuǎn),面色較華,步履亦較健,惟聲音尚未全復(fù)。近日來舌苔稍厚,中夾濁滯,大便仍覺不爽,擬方再求進步。
南沙參三錢 帶皮苓三錢 肥知母三錢 懷山藥三錢 帶皮芪(蜜炙)二錢 火麻仁三錢 土炒白術(shù)三錢 大麥冬三錢 杏仁泥三錢
按:此時新百合已上市,即令其日以百合煮爛,加糖食之,早晚各一次,故方中未用蒸百合。
四診:1954年8月7日原為久病神經(jīng)衰弱,經(jīng)治之大見進步。惟近數(shù)日來,天氣炎熱,新秋尚有暑熱之邪,胸中煩熱痞悶,治當舍本治標。
香薷二錢 制夏二錢 五分檳榔三錢 神曲三錢 藿香三錢 蔻仁一錢五分 蔞皮三錢蘇梗三錢 花粉三錢生姜兩片 竹葉四十片
按:此方連服三帖,新感邪去。仍接服第三方,至十月初,而病愈音復(fù)。
【再治全案】
詹龍臣1955年2月14日初診客年重篤之百合病,即神經(jīng)衰弱癥,久病不愈。經(jīng)用百合地黃湯加味方,漸見好轉(zhuǎn),約四閱月而愈。惟久病體弱,正元尚未十分恢復(fù)。近以他醫(yī)謂有鉤蟲,用殺蟲藥及下藥,病又反復(fù)如初,又變失音。擬方再求合轍,惟一再藥誤,恐較前為難治耳。
蒸百合四錢生地黃四錢 大麥冬三錢 遠志肉二錢五分 朱茯苓三錢 帶皮芪(蜜炙)三錢酸棗仁三錢 陳小麥一兩(先煎)
二診:1955年2月29日進劑幸漸轉(zhuǎn)平,夜眠亦較佳,飲食亦較多。惟兩腿尚覺無力,大便軟溏,喉音未復(fù)。擬方再求進步。仍宜屏去思慮,事事樂天,則更易見功。
蒸百合四錢 生地黃四錢 南沙參三錢 遠志肉二錢五分 補骨脂三錢淡玉竹三錢酸棗仁三錢 朱茯苓三錢 帶皮芪(蜜炙)三錢 陳小麥一兩(先煎)
按:此方連服至四月底,體漸復(fù)元,喉音漸響。至五月中旬,音亦完全復(fù)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