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妙諦》 失血章

    作者: 何其偉

    心生血兮肝藏血,隨處而行無處缺。目視舌言耳能聞,足能步履手能攝。如何錯過致妄行,勞傷火動因而得。吐因肺胃即熱蒸,逐口吐出隨火升。嘔或醉怒或勞役,胃口之血無端行??┭鲇谀I,陰火上炎殊分明。咳衄肺金心火克,咳者為重衄為輕。犀角地黃湯主理,歸骨(地骨)梔芩麥知杞。側(cè)柏藕汁共茅根,童便服之浮火已??人陨硡⑻禧湺?,寒熱龜甲青蒿庸。有痰貝蔞花粉入,有瀉藥(山藥)苡苓甘同。不止(失血不止)蒲黃炒荊芥,韭汁大黃去紫塊。血不藏室體極虛,八珍可用阿膠配。

    陳參曰∶《內(nèi)經(jīng)》分上下失血為陽絡(luò)陰絡(luò),是腑絡(luò)取胃,臟絡(luò)取脾。

    治血先理腑胃(甘涼肅降法)

    沙參 玉竹 花粉 郁金 茜草 綠豆皮 麥冬 桑葉 川斛 杏仁 竹心

    又治心營(輕清滋養(yǎng)法)

    生地 丹參 地骨皮 連翹 元參 山梔 生粉草

    風(fēng)淫津涸(甘寒法)

    蘆根 薄荷 羚角 蔗汁

    溫淫火壯(苦寒法)

    石膏 黃芩 山梔 杏仁

    暑遍氣分(開解法)

    滑石 蘇梗 杏仁 橘白 薄荷 苡仁 白蔻

    暑逼營分(清芳法)

    犀角 生地 青蒿 山梔 銀花 丹皮 連翹

    以上外因。

    嗔怒傷肝陽(血隨氣逆,用膠 ,氣為血帥法)

    白蘇子 郁金 丹皮 鉤藤 丹參 降香 川貝母 杏仁 桑葉 橘紅 蒺藜

    郁勃傷肝陰(木火內(nèi)燃陽絡(luò),柔肝育陰法)

    阿膠 麥冬 白芍藥 生地 甘草 雞子黃

    煩勞損心脾(氣不攝血,甘溫培固法)

    用歸脾湯。見前。保元湯 人參 黃 肉桂 甘草

    縱欲傷腎

    青鉛六味丸 肉桂 七味丸并加童便。

    精竭???,氣泛血涌(危癥急固真元,大補(bǔ)血法)

    人參 五味子 紫河車 熟地 枸杞子 紫石英以上內(nèi)因。

    煙辛爍肺(治上法)

    用千金葦莖湯 鮮葦莖 苡仁 桃仁 瓜瓣 加茅根

    酒熱戕胃(治中法)

    用甘露飲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石斛 茵陳 黃芩 枳殼 甘草 枇杷葉 加藕汁

    墜墮傷瘀血泛,先導(dǎo)下后通補(bǔ)。

    怒力傷(屬勞傷之根,陽動則絡(luò)傷血溢,治與虛損有間,宜滋陰補(bǔ)氣為主)

    用當(dāng)歸建中湯 即小建中湯加當(dāng)歸 虎潛丸 旋復(fù)花湯。

    何書田曰∶血之主司系心肝脾,血之生化系陽明胃。胃為血之要道,當(dāng)先治胃?!度数S直指》云∶一切血證經(jīng)久不愈,每以胃藥收功。薄味調(diào)養(yǎng)胃陰,如《金匱》麥冬湯及沙參、扁豆、鮮斛、茯苓。甘溫創(chuàng)建中陽,如人參建中湯及四君子加減。沉著濃濃,屬肝腎之血,用熟地、枸杞、歸身、牛膝、茯苓、青鉛。陰虛陽升,頭中微痛,當(dāng)和陽鎮(zhèn)逆,用生地、阿膠、牛膝、白芍、茯苓、青鉛。

    思慮太過吸傷腎陰,時時莖舉,此失血屬驕陽獨(dú)升,用人中白、龜版、知柏等味。心火吸腎,隨陽升騰,陽翔為血溢,陽墜為陰遺腰痛。足脛冷何一非精奪下元損見癥,治以人參、熟地、河車膏、紫石英、茯苓、五味、枸杞、沙苑,謂莫見血以投涼,勿因嗽以理肺,為要旨耳。腎傳脾胃,元海無納氣之權(quán),急急收納根蒂,人參、河車膏、坎氣、枸杞、熟地、五味、沙蒺藜、茯苓、胡桃等味,在所必用。

    陳參曰∶夏月藏陰,冬日藏陽。陽不潛伏,升則血溢,降則遺精。血宜寧靜,不宜疏動,動則有血溢之虞。投涼劑則清氣愈傷。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