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五皮飲治一切氣腫水腫。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陳皮(各一錢半) 生姜皮(七分
水煎服。
此藥以皮治皮,不動臟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姜、大棗煎服。
小青龍湯 真武湯(俱見《傷寒》導(dǎo)水茯苓湯 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zhuǎn)側(cè)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澤瀉 赤茯苓 麥冬 白術(shù)(各三兩) 桑白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砂仁 木香(各七錢五分
每服一、二兩,水二杯,燈草三十根,煎八分,食遠(yuǎn)服。病重者可用五兩濃煎,五更服。
麻黃甘草湯(《金匱》
麻黃(三錢) 甘草(一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其功居于濟(jì)生腎氣丸之上。且腫癥與傷寒癥不同,傷寒癥恐過汗亡陽,腫癥以汗愈多而愈妙。水從汗泄,時醫(yī)謂須“開鬼門”,并無亡陽之說。
麻黃附子甘草湯即前方加附子一錢五分。
此與《傷寒論》之分?jǐn)?shù)略異,即以溫經(jīng)散寒之法,變?yōu)闇亟?jīng)利水之方。
濟(jì)生腎氣丸治水腫,小便短少,氣喘者。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山茱萸 懷山藥 丹皮 澤瀉 牛膝 車前子 肉桂(各一兩) 附子(五錢,泡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燈草湯送下三錢,一日兩服。
神仙九氣湯(神仙,言藥之靈驗(yàn)也。九氣,怒、喜、悲、恐、寒、暑、驚、勞、思是也。
《經(jīng)》曰∶怒則風(fēng)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驚則氣亂。故云然。)
姜黃 香附(炒
上各為細(xì)末,每服五、六錢,空心淡鹽湯調(diào)服。愚治膚脹,用溫酒下。
壺隱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膚脹,其效如神。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五皮飲治一切氣腫水腫。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陳皮(各一錢半) 生姜皮(七分
水煎服。
此藥以皮治皮,不動臟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姜、大棗煎服。
小青龍湯 真武湯(俱見《傷寒》導(dǎo)水茯苓湯 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zhuǎn)側(cè)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澤瀉 赤茯苓 麥冬 白術(shù)(各三兩) 桑白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砂仁 木香(各七錢五分
每服一、二兩,水二杯,燈草三十根,煎八分,食遠(yuǎn)服。病重者可用五兩濃煎,五更服。
麻黃甘草湯(《金匱》
麻黃(三錢) 甘草(一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其功居于濟(jì)生腎氣丸之上。且腫癥與傷寒癥不同,傷寒癥恐過汗亡陽,腫癥以汗愈多而愈妙。水從汗泄,時醫(yī)謂須“開鬼門”,并無亡陽之說。
麻黃附子甘草湯即前方加附子一錢五分。
此與《傷寒論》之分?jǐn)?shù)略異,即以溫經(jīng)散寒之法,變?yōu)闇亟?jīng)利水之方。
濟(jì)生腎氣丸治水腫,小便短少,氣喘者。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山茱萸 懷山藥 丹皮 澤瀉 牛膝 車前子 肉桂(各一兩) 附子(五錢,泡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燈草湯送下三錢,一日兩服。
神仙九氣湯(神仙,言藥之靈驗(yàn)也。九氣,怒、喜、悲、恐、寒、暑、驚、勞、思是也。
《經(jīng)》曰∶怒則風(fēng)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驚則氣亂。故云然。)
姜黃 香附(炒
上各為細(xì)末,每服五、六錢,空心淡鹽湯調(diào)服。愚治膚脹,用溫酒下。
壺隱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膚脹,其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