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實在易》 卷七

    作者: 陳修園

    大青龍湯 麻杏甘石湯 白虎湯 承氣湯(俱見傷寒

    九味羌活湯治四時感冒,頭痛、發(fā)熱、項強、惡寒、惡風(fēng)、身痛。代麻黃桂枝青龍各半等湯。

    羌活(入太陽) 蒼術(shù)(入太陰) 防風(fēng)(各一錢半,周行通身) 白芷(入陽明) 川芎(入桂陰) 黃芩(入少陽) 生地黃(養(yǎng)汁以作汗) 細辛(入少陰) 甘草(各一錢,和諸藥

    加生姜五片,蔥頭二根。如傷風(fēng)自汗,去蔥頭加白術(shù),倍防風(fēng);胸滿,去地黃,加枳殼、桔梗;喘加杏仁;夏加石膏、知母;汗下兼行加大黃。

    按∶生地黃、黃芩雖能退熱,然初起不可遽用苦寒,不如用葳蕤柔潤,以養(yǎng)汗源,且能助正氣而驅(qū)風(fēng)邪。

    三黃解毒湯治大熱、譫語、發(fā)斑、發(fā)黃、吐衄、下血等癥。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火邪吐血、衄血、尿血、譫語、斑黃、赤淋,婦人血崩等癥。

    生地(三錢) 犀角尖 丹皮 芍藥(各二錢

    水煎服。

    柯韻伯曰∶“氣為陽,血為陰,陽密乃固,陽盛則傷陰矣。陰平陽秘,陰虛者陽必湊之矣。故氣有余即是火,火入血室,血不榮經(jīng),即隨逆氣而妄行,上升者出于口鼻,下陷者出于二便,雖有在經(jīng)在腑之分,要皆心肝受熱所致也。心為榮血之主,心火旺則血不安,故用生犀、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為藏血之室,肝火旺則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藥辛苦微寒之品,以平相火。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之劑。蓋失血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陰不足者,當補之以味,勿得反傷其氣也。若用芩、連、膽草、梔、柏以瀉其氣,則陽之劇者,苦從火化,已衰者,氣從苦發(fā),燎原而飛越矣?!?/p>

    防風(fēng)通圣散(見中風(fēng)

    口糜 鼻衄 齒衄

    甘露飲(方見食) 治胃火熾盛等癥。

    喉痹 雙蛾 單蛾

    導(dǎo)赤散治火盛口瘡,喉痹、雙單蛾及赤淋,莖中痛如刀割等癥。

    生地(三錢) 木通 甘草(各二錢

    加竹葉二十四片,水煎服。

    季楚重曰∶瀉心湯用黃連,所以治實邪,實邪責(zé)木之有余,瀉子以清母也。導(dǎo)赤散用地黃,所以治虛邪,虛邪責(zé)水之不足,壯水以制火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