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摘粹》 太陽寒水

    作者: 未知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水火異氣,而以寒水統(tǒng)之。緣水位于下而生于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氣于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并統(tǒng),而獨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陽三焦之火,隨太陽而下行,水得此火,應(yīng)當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蓋水以蟄藏為性,火秘于內(nèi),水斂于外,是謂平人,木火主里,自內(nèi)而生長之,故里氣常溫。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溫而內(nèi)發(fā)。氣化于金水,故氣清而外斂。人之經(jīng)脈,厥陰在里,春風之內(nèi)生也。次則少陰,夏氣之內(nèi)長也。次則陽明,秋氣之外收也。太陽在表,冬氣之外藏也。陽臟則外清而內(nèi)溫,陽泄則內(nèi)寒而外熱;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內(nèi)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內(nèi)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陰之臟最易病寒,王水化于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是以病寒者獨責癸水,而不責壬水,病熱者獨責壬水,而不責癸水也。

    仲景《傷寒》,以六經(jīng)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yī)必知此,而后知六經(jīng)之證。

    六經(jīng)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此義魏晉而后,絕無解者。先圣之法,一線莫傳,凌夷至于今日,不堪問矣。

    【治厥陰風木法】

    桂枝苓膠湯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當歸 阿膠 生姜 大棗 上熱加黃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治少陰君火法】

    黃連丹皮湯

    黃連 白芍 生地 丹皮 少陰病,水勝火負,最易生寒。若有下寒,當用椒附。

    【治少陽相火法】

    柴胡芍藥湯

    柴胡 黃芩 甘草 半夏 人參 生姜 大棗 白芍

    【治太陰濕土法】

    術(shù)甘苓澤湯

    甘草 茯苓 白術(shù) 澤瀉

    【治陽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湯

    百合 石膏 麥冬 五味

    【治太陽寒水法】

    苓甘姜附湯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陽病最易化生濕熱,以化氣于丙火,而受制于濕土也。

    若有濕熱,當用梔、膏之類。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