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綱目》 胎前淋閉

    作者: 樓英

    〔丹〕轉胞病,胎婦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躁急者,食味濃者,大率有之。古方皆用滑利疏導藥,鮮有應效。因思胞為胎所壓,展在一邊,胞系了戾不通耳。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然胎之墜下,必有其由。一日吳宅龍人患此,脈之兩手似澀,重取則弦,左手稍和。予曰∶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胞弱而不能自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喜墜。遂以四物湯加參、術、半夏、陳皮、生甘草、生姜,空心飲,隨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候少頃氣定,又與一帖,次日亦然,如是八帖而安。此法果為的確,恐偶中耳。后有數(shù)人,歷歷有效,未知果何如耶?仲景云∶婦人本肌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中空減,胞系了戾,亦致胞轉。其義未詳,必有能知之者。

    一婦人四十一歲,妊孕九個月,轉胞,小便不出,三日矣。下急腳腫,不堪存活,來告急。予往視之,見其形悴,脈之右澀而左稍和。此飽食而氣傷,胎系弱不能自舉,而下墜壓著,膀胱偏在一邊,氣急為其所閉,所以水竅不能出也。轉胞之病,大率如此。予遂制一方,補血養(yǎng)氣,血氣既正,胎系自舉,則不下墜,方有安之理。遂作人參、當歸、身尾、白芍藥、白術、帶白陳皮、炙甘草、半夏、生姜煎湯,濃與四帖,任其叫啖,至次早天明,又與四帖,藥渣作一帖,煎令頓飲之,探喉令吐,出此藥湯,小便立通,皆黑水。后就此方,加大腹皮、枳殼、青蔥葉、縮砂仁,二十帖與之,以防產(chǎn)前后之虛,果得就蓐平安,產(chǎn)后亦健。

    一婦人,妊娠七八個月,患小便不通,百醫(yī)不能利,轉加急脹。診其脈細弱,予意其血氣虛弱,不然,水載其胎,故胎重墜下,壓住膀胱下口,因此溺不得出。若服補藥升扶,胎起則自下,藥力未至,愈加急滿。遂令一老婦,用香油涂手自產(chǎn)門入,托起其胎,溺出如注,脹急頓解。一面卻以人參、黃 、升麻,大劑煮服,或少有急滿,仍用手托放取溺,如此三日后,胎漸起,小便如故。

    〔仲〕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即八味丸,方見治法,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日再服。)

    〔《產(chǎn)》〕療小便不通及胞轉。桑螵蛸搗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

    〔仲〕妊娠有水氣,重身,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 茯苓(各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男子加滑石半兩。)

    〔《外》〕治妊娠患子淋。豬苓五兩,一味為末,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二夜一。

    〔《大》〕治妊娠卒不得小便。杏仁一味,去皮尖搗丸,如大綠豆。燈心湯吞七粒,立利。

    〔丹〕朱宅婦人三十余歲,四個月胎,大小便閉,因與通利,冬葵子等藥已通,但氣未順。此由性急血耗氣亂,須和其氣,滋其血乃安。

    陳皮 青皮 芍藥(一錢) 人參 歸身尾 川芎 地黃 白術(半兩) 茯苓 木通 甘草(二分)

    〔《甲》〕小便難,水脹滿,溺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胞轉不得小便,小腹?jié)M,關元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