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綱目》 諸痿

    作者: 樓英

    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jié)緩縱而不收也。

    〔丹〕痿屬濕熱,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食積妨礙不降者,有死血者。

    〔《素》〕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fā)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fā)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 ,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fā)則心下崩,數(shù)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fā)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于大熱也。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痿病論)或問曰∶治痿之法,取陽明之一經.此引而未發(fā)之言,愿明以告我。予曰∶諸痿生于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法大意。經曰;東方實則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固就生克言補瀉,而大經大法,不外于此。東方木肝也,西方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腎也。五方之中,惟火有二。腎雖有兩,水居其一,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理之必然。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土性溫而居中,主四肢,畏火者也?;鹦匝咨希羰扔麩o節(jié),則水失所養(yǎng),火寡于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則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失所養(yǎng),木寡于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于此。駱龍吉亦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東垣先生取柏皮為君,黃 等補藥輔佐,以治諸痿,而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善于治痿者乎。雖然,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醫(yī)不治也。天產作陽,氣濃發(fā)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也。

    〔垣〕清暑益氣湯 黃 人參湯 清燥湯(三方并見注夏)

    〔丹〕補益丸 治痿。

    龜板(酒炙,一兩) 鎖陽(酒浸,一兩) 生地(酒浸,兩半) 歸身(酒浸,一兩) 陳皮(一兩)杜牛膝(酒浸,一兩) 白術(二兩) 干姜(七錢半) 黃柏(炒,半兩) 虎脛骨(酒炙,半兩)五味子(二錢) 茯苓(半兩) 白芍藥(酒浸,一兩) 甘草(炙,一錢) 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入余藥末,曬干)

    諸藥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龍虎丹治痿。

    敗龜板(酒炙) 虎骨(酒炙) 黃柏(酒炙) 干姜(二錢半) 鎖陽(七錢半) 金箔(十片)

    神曲 如懶言語,加山藥末七錢。

    上為末,糯粉糊為丸,空心白湯服。

    虎潛丸

    龜板(四兩) 知母(二兩) 黃柏(四兩) 熟地(二兩) 牛膝(三兩半) 鎖陽(一兩) 虎骨(炙,一兩) 當歸(一兩) 芍藥(兩半) 陳皮(七錢半)干姜(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加附子,治痿厥如神。

    濕熱痿,東垣健步丸加芩、柏、蒼術。東垣補益腎肝丸,治腳膝無力。(二方并見痿厥。)

    蕭炳神龜滋陰丸。(方見涎下。)丹溪氣虛病痿,四君子加蒼術、芩、柏。血虛病痿,四物湯加蒼術、黃柏,下補陰丸。《保命集》治脾虛四肢不用,以十全散者,蓋治氣血俱虛者也。

    〔無〕加減四斤丸治腎肝虛,熱淫于內,致筋骨痿弱,不自勝持,起居須人,足不任地,驚恐戰(zhàn)掉,潮熱時作,飲食無味,不生氣力,諸虛不足。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木瓜 菟絲子(酒浸,另研)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熟地 天麻 五味子(酒浸,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食前下。

    王啟玄傳《玄珠》耘苗丹三方。序曰∶張長沙戒人妄服燥烈之藥,謂藥勢偏有所助,勝克流變,則真病生焉,猶憫苗不長而揠之者也。若稟氣血不強,合服此而不服,是不耘苗者也,故名耘苗丹。此丹養(yǎng)五臟,補不足,秘固真元,均調二氣,和暢榮衛(wèi),保神守中。

    五味子(半斤) 巴戟(去心) 遠志(去心) 枸杞子 山藥 白茯苓 肉蓯蓉(酒浸)百部(酒浸一宿,焙) 杜仲(炒,斷絲) 蛇床子 防風(去蘆) 柏子仁(另研) 菟絲子(酒浸,另研。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食前溫酒鹽湯任下三十丸。春干棗湯下,夏加五味子四兩,四季月加蓯蓉六兩,秋加枸杞子六兩。

    衛(wèi)生湯補虛勞,強五臟,除煩熱,養(yǎng)真元,退邪熱,順血脈。

    當歸 白芍藥(各四兩) 甘草(炙,一兩) 黃 (八兩)

    年老加酒半盞,同水煎。

    〔蕭炳〕治腳軟丹參酒。(方見痿厥。)

    〔《經》〕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搔癢。何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銼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焙干,于木臼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贰乘闹慌e,俗曰癱緩,故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舉。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能至經,必因于脾,方得稟受。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脾實病痿者。經云∶脾病者肉痿,足不收。又云∶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云∶其犯雨濕之地,則為痿者是也。

    〔丹〕濕痰病痿。二陳湯加蒼術、白術、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

    〔《斗》〕商陸飯 治腳軟。(方見痿厥。)

    〔子和〕陳下一武卒宋子玉,因駐軍息城,六月間暴得痿病,腰膝兩足皆不任用, 而不行,求治于予。予察其兩手脈俱滑大而有力。予思《內經》火淫于內,治以咸寒。以鹽水越其膈間寒熱宿痰,(新者為熱,舊者為寒。)或宿食宿飲。在上脘者,可以涌之。宿痰既盡,因而下之。節(jié)次間行,覺神志日清,飲食日美,兩足漸舉,腳膝漸伸,心降腎升。又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等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大作劑煎,時時呷之。

    〔《?!贰承臒崾t火獨亢,火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今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爍而逆上行,陰氣厥逆,火復內焰,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膝腕樞如折去而不相提挈,經筋縱緩而不任地故也,可下數(shù)百行而愈。

    〔丹〕痿病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

    〔《素》〕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手足三陰之經也。)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手足三陽之經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太陰陽明篇調經篇云∶脾藏肉不足則四肢不用。示從容論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脾虛四肢不用,治法并見前肺熱條。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全文見診。)

    此即諸痿皆生于肺熱之義。王注云∶上謂上焦,心肺氣也。

    運氣 痿有三∶一曰熱痿。經云∶少陰之復,少氣骨痿。又云∶少陽之復,少氣脈痿是也。

    二曰濕痿。經云∶歲土太過,甚則病肌肉痿,足痿不收。又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四肢不舉。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氣持于氣交,民病寒濕發(fā)肌肉痿,足痿不收。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肌肉痿,足痿。又曰∶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骨痿是也。

    三曰風制脾痿。經云∶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體重,肌肉痿是也。

    〔《靈》〕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是也。(顙大謂額角入發(fā)際,頭維二穴也,以其鉗束于耳上,故名鉗耳也。)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余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豐隆也。(下陵,三里穴也。)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于扶突、偏歷也。盛絡皆當取之。(根結篇)

    刺痿經文,見前熱條,今概舉其略。

    肺熱葉焦,則肺喘鳴,生痿 ,色白而毛敗者,補其滎魚際,通其俞太淵,至秋病已。

    心熱生脈痿,數(shù)溲血,樞折不相提挈,脛縱不能任用于地,色赤而絡脈溢者,補其滎勞宮,通其俞大陵,至夏病已。

    肝熱生筋痿,下白淫,口苦筋急攣,色蒼而爪枯者,補其滎行間,通其俞太沖,至春病已。

    脾熱生肉痿,干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者,補其滎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長夏病已。

    腎熱生骨痿,足不任身,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而齒槁者,補其滎然谷,通其俞太溪,至冬病已。

    又痿 足不收,取之少陽陽明之別。經云∶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又云∶淫濼脞痿,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

    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者是也。

    骨酸懈惰,取足少陰髓海。經云∶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又云∶腦為髓之海,其俞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懈怠安臥,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者是也。百節(jié)弛縱,取脾手太陽之絡。經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腋三寸,布胸脅,虛則百節(jié)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取之脾之大絡也。又云∶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實則節(jié)弛肘廢,取之所別者是也。

    〔《甲》〕痿不相知,太白主之。(一云身重骨痿不相知。)足下緩失履,沖陽主之。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 不能行,地倉主之。

    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全文見治虛實法。)

    〔丹〕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