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
〔《素》〕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全文見五臟。)陽加于陰謂之汗。(陰陽別論 陽氣入內,加于陰氣也。凡傷寒始病脈浮,至汗出則沉入內,加于陰也。)
□
〔垣〕表虛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黃 ,能治虛勞自汗。(脈證有寒者亦用桂枝,無寒者用黃 。)
□
〔無〕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許學士方亦治盜汗不止。)
黃 麻黃根 牡蠣( 研)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一百粒,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
〔垣〕周衛(wèi)湯治濕勝自汗,補衛(wèi)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黃 麻黃根(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豬苓 羌活(各七分) 麥門冬(三分) 歸梢(五分)生地(三分) 生黃芩(五分) 五味子(七粒) 蘇木 紅花(各一分) 半夏(湯洗七次,五分)
上 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中風癥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fā)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jié)也。
張蕓夫,己酉四月,天寒陰雨,寒濕相雜,因官事飲食失節(jié),勞役所傷。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濃衣,心胸悶躁,時躁熱,頭目昏憒,壅塞,食少減。此乃胃外陰火熾甚,與夫雨之濕氣挾熱,兩氣相合,令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以風藥去其濕,以甘藥瀉其熱,羌活勝濕湯主之。
甘草(炙,三錢) 黃 (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黃芩(三分) 防風(三分) 酒黃芩(三分)人參(三錢,以助氣益胃。以上藥瀉胸中熱) 本(三分) 獨活(二分) 升麻(五分) 川芎(三分)柴胡(五分。以上風藥勝其濕) 細辛 蔓荊子(各三分) 薄荷(一分。以上清利頭目)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半,后入細辛等四味,再熬至一盞,去渣熱服。一服而止,諸癥悉去。
□
〔丹〕人參、黃 少佐桂枝湯,甚者附子亦可用。
□
〔嚴〕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 (去蘆,蜜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溫服。
□
〔《本》〕補精氣,止肝邪,平補五臟虛羸,六腑怯弱,充肌膚,進飲食。人參丸。
人參 山藥 白術 白茯苓 石斛 黃 (取頭末) 五味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飲下,久服不熱,尤宜少年。
平人氣象論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王注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膚澀者,榮血內涸。
又《針經》云∶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脫。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按此二經論自汗多而血涸津脫者,其治法乃東垣正陽湯,用炒黃柏、知母及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汗,以臟腑言之,皆屬心。經云∶心為汗?!峨y》云∶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者是也。
□
〔垣〕或問濕之與汗,陰乎陽乎?予應之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濕主淋淫,驟注者,濕勝也,陰滋其濕,為露為雨,此陰寒隔熱火也。隔者,解也。陰濕寒下行,地之氣也。仲景云∶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重虛則表陽虛極矣,甚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若中水也。相家有言,土音如居深甕里,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其為濕也審矣。又知此二者,亦為陰寒。《內經》云∶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者,表虛無陽,不任外寒,終傳為寒中者,多成痹寒矣。夫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之可見者也。
上濕勝自汗,治法并見陰虛條。
□
〔丹〕痰癥亦有汗?;饸馍险簦钢兄疂?,亦能作汗,可用涼膈散。
□
〔《素》〕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酷弧貌∶骑L。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后飯。(病能篇 麋銜一名薇銜,俗名吳風草。)
□
〔河〕白術散治飲酒中風,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為消渴癥。
牡蠣( ,三錢) 白術(一兩二錢) 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術。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酒風,一名漏風。經云∶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喘息惡風,衣裳濡,口干善渴,不能勞事。此即酒風同治也。凡五臟風,皆自汗惡風。(經文見風門。)
□
〔丹〕周師脈弦,左大于右不數,身易得汗,小便赤,口燥,此為虛。
白術 陳皮 歸尾 青皮(各半兩) 白芍藥 人參(各七錢) 黃芩 川芎(各三錢) 木通(二錢)甘草(炙,五錢)
分九帖,煎三之一,稍熱飲之,煎藥下保和丸二十粒。
動而汗出,有虛者,有熱者。
□
〔垣〕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去須) 五味子 烏梅(去核)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食遠。忌濕面酒五辛大料物之類。
□
刺灸 汗出有二∶
其一取肺。經云∶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三節(jié)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者是也。
其二取手足少陽。經云∶三焦手少陽之脈,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痛,耳后痛。
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汗出振寒,瘧,皆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也。
□
〔《素》〕肺脈 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發(fā)散也。(脈要精微論 灌汗謂汗多如灌洗之狀,病能論云∶汗出而浴,亦此義也。)
肺脈緩甚,多為汗。(全文見治虛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