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五絕

    作者: 樓英

    〔丹〕治五絕,一自縊,二摧壓,三溺水,四魔魅,五產(chǎn)乳。用半夏一兩末,為丸豆大,納鼻中愈,心溫者,一日可治。(出《子母秘錄》)

    〔仲〕救自縊死,自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則難??执水?dāng)言陰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于晝,又熱,猶應(yīng)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當(dāng)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挽其發(fā),常令弦急,勿使縱緩。一人以手按據(jù)胸上,數(shù)摩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直,但漸漸強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頃,雖得氣從口出,呼吸眼開,仍引按莫置,亦勿勞之。須臾,可少與桂湯及粥清含與之,令喉潤,漸漸能咽乃止。更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此法最善,無不活者。

    〔《山》〕自縊者,切不可割斷繩子,以膝蓋或用手濃裹衣物緊頂谷道,抱起解繩放下,揉其項痕,搐鼻及吹其兩耳,待其氣回,方可放手,若便泄氣,則不可救矣。

    〔《肘》〕自縊死,安定心神,徐緩解之,慎勿割繩斷,抱取,心下猶溫者,刺雞冠血滴口中即活,男雌女雄。又方,雞屎白如棗大,酒半盞和灌及鼻中,尤妙。《千金方》以藍(lán)汁灌之,余法同上。

    〔《山》〕卒墮 壓倒打死,心頭溫者皆可救。將本人如僧打坐,令一人將其頭發(fā)控放低,用半夏末吹入鼻內(nèi)。如活,卻以生姜汁、香油打勻灌之。

    〔仲〕救溺死方。取灶中灰兩石埋之,從頭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山》〕溺水者,放大凳上睡著,將腳后凳腳站起二磚,卻蘸鹽擦臍中,待其水自流出,切不可倒提出水,此數(shù)等,但心頭微熱者,皆可救治。

    又方,溺水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綿裹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世〕治鬼魘不寤中惡者,皂角為末,如綠豆大許,吹入鼻中。得嚏即氣通。

    〔《山》〕魘死不得近前喚,但痛咬其腳跟及唾其面。不省者,移動些少臥處,徐徐喚之。元有燈則存,無燈切不可點燈,及用皂角搐兩鼻。

    〔《肘》〕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之,殺人。但痛嚙大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lián)v汁吹鼻孔。

    冬月用韭根取汁灌口中。

    〔《集》〕治卒魘。雄黃搗末細(xì)篩,以管吹入鼻孔中。

更多中醫(yī)書籍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黃凱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