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短氣

    作者: 樓英

    短氣者,氣短而急,似喘非喘也。(詳見診條。)

    〔仲〕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丹溪治白云許先生脾疼胯疼短氣,用大吐大下者二十余日,凡吐膠痰二大桶,如爛魚腸,或如地瀝青條者數(shù)碗而安,詳見腹痛。)

    〔孫〕正元散治氣不接續(xù),氣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數(shù)。王丞相服之有效。

    蓬莪術(shù)(一兩) 金鈴子(去核一分)

    上件為末,入硼砂一錢,煉過研細和勻,每服二錢,鹽湯或溫酒調(diào)下,空心服。

    〔垣〕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 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zhuǎn)者,更加甘草一半。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陽升,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之。如衣薄而短氣,則添衣于無風(fēng)處居止,氣尚短,則以沸湯一碗熏其口鼻,即不短也。(法見調(diào)攝,下同。)如濃衣于不通風(fēng)處居止而氣短,則宜減衣,摩汗孔令合,于漫風(fēng)處居止。如久居高屋,或天寒陰濕所遏,令氣短者,亦如前法熏之。如居周密小室,或大熱而處寒涼,氣短,則就風(fēng)日。凡氣短皆宜食滋味湯飲,令胃氣調(diào)和。

    〔仲〕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方見胸痹痛門。)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方見胸痹痛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腎氣丸見香港腳中。)款花補肺湯,治咳嗽短氣。(方見咳嗽門氣虛條。)

    苓桂術(shù)甘湯

    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shù)(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仲景論短氣皆屬飲,此方苓桂術(shù)甘湯,是其一法也?!督饏T》云∶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云∶支飲亦喘而不得臥,加短氣,其脈平也。又云∶膈上有留飲,其人氣短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者有留飲。又云∶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其治法∶危急者,小青龍湯;脹滿者,濃樸大黃湯;冒眩者,此方苓桂術(shù)甘湯及澤瀉湯;不得息,葶藶大棗湯;吐下不愈者,木防己湯之類是也。

    〔《靈》〕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luò)也。(癲狂篇)

    〔東〕短氣房勞∶天井 大椎 肺 肝 尺澤(灸)

    〔《甲》〕短氣心痹,悲怒逆氣狂易,魚際主之。

    〔成〕短氣者,短氣而不能相續(xù)者是已,似喘而非喘,若有氣上沖,而實非氣上沖也。喘者張口抬肩,搖身滾肚,謂之喘也。氣上沖者,腹里氣時時上沖也。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shù)而不能相續(xù),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短氣也。經(jīng)所言短氣者眾,實為難辨之證。愚師莫識之,為治有誤者多矣。要識其短氣之真者,氣急而短促,謂之氣短者是也。

    〔《脈》〕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仲〕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女科經(jīng)論》(公元 1689 年)清.蕭塤(賡六)著。八卷。分為月經(jīng)、胎前、產(chǎn)后、崩淋、帶下、雜病等門,辨別虛實寒熱,詳論治法。

    作者:
  • 作者:
    陳念祖
  •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公元前五世紀?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shè)為問答,解釋疑難。

    作者:
  •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