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腹痛

    作者: 樓英

    腹?jié)M而痛,吐利者,屬太陰,宜四逆湯。(論見腹?jié)M太陰條。)

    若兼頭痛發(fā)熱身痛者,屬霍亂?;魜y腹痛不渴者,理中丸加人參。(論見吐利。)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宜大承氣湯下之。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煩疼,發(fā)作有時者,有燥糞,故使不大便也。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汗下后不大便而渴,日晡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者,宜大陷胸湯。(方論見結(jié)胸。)

    少陰病,腹?jié)M下利,若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者,真武湯;便膿血者,桃花湯;若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去蔥白加芍藥。

    少陰病,腹痛,若四肢逆而不溫者,四逆散加附子。(方論見欲寐。)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方論見下利。)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宜黃連湯

    甘草(炙) 黃連 干姜(各三分) 大棗(三枚) 半夏(半兩) 人參 桂枝(各三分)

    上 咀,水煎服,分二服。

    往來寒熱,胸脅滿,心煩喜嘔而腹痛者,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湯。(方見往來寒熱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當(dāng)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再與小柴胡湯。

    小建中湯

    桂枝(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 膠飴(八兩)

    上 咀,每服五錢,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渣,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服。(東垣云∶芍藥味酸,于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甘草甘溫補(bǔ)脾養(yǎng)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姜、棗甘辛溫發(fā)散陽氣行于經(jīng)絡(luò)皮毛為使,故建中之名始于此焉。)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zhuǎn)矢氣及少腹?jié)M者,此欲自利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