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熱入血室續(xù)法

    作者: 樓英

    〔云〕婦人傷寒中風(fēng),治法與男子無異,惟熱入血室、妊娠傷寒則不同也。宜以四物安養(yǎng)胎血,佐以汗下之藥治之。

    婦人傷寒中風(fēng),自汗頭痛,項背強,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緩??譄崛胙遥时都由炙?,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一兩半) 赤芍藥(三兩半)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

    婦人傷寒,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fā)汗后恐熱入血室,宜麻黃加生地黃湯。

    麻黃(二兩半) 桂枝(一兩半) 甘草(半兩) 生地黃(一兩) 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

    〔《活》〕婦人傷寒,經(jīng)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宜用干姜柴胡湯。

    柴胡(四兩) 栝蔞根 桂枝(一兩半) 牡蠣(一兩) 干姜 甘草(炙。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而愈。

    〔羅〕小柴胡加地黃湯治婦人室女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適斷,晝?nèi)彰髁?,夜則譫語,如見鬼神。亦治產(chǎn)后惡露方來,忽間斷欲死。

    柴胡(一兩二錢半) 人參 黃芩 甘草(炙) 半夏(湯洗,七次) 生地(各七錢)

    上為粗末,生姜三片,棗二枚,同煎。

    〔云〕婦人傷寒,身熱,脈長而弦,屬陽明、少陽。往來寒熱,夜躁晝寧,如見鬼狀,經(jīng)水適斷,熱入血室。不實滿者,小柴胡加牡丹皮主之,大實滿者,桃仁承氣主之。

    小柴胡加牡丹皮湯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半) 人參(二兩) 半夏(六錢) 大棗(三枚) 甘草 生姜(各七錢半)牡丹皮(二兩)

    上銼細,每服一兩,生姜同煎。

    桃仁承氣湯(方見蓄血。)

    婦人傷寒,頭痛脈浮,醫(yī)反下之,邪氣乘虛而傳于里,經(jīng)水閉而不行,心下結(jié)硬,口燥舌干,寒熱往來,狂言如見鬼狀,脈沉而數(shù)者,當(dāng)下之,宜小柴胡加芒硝大黃湯主之。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半) 半夏(制,一兩五錢) 甘草(五錢半) 大黃 芒硝(各七錢)大棗(三枚) 生姜(七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生姜同煎.去渣,下芒硝,再沸,溫服。若脈不沉數(shù),即不可下。

    〔《本》〕辛亥中,寓居毗陵,學(xué)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發(fā)寒熱,遇夜則如鬼物所憑,六七日忽昏塞,涎響如引鋸,牙關(guān)緊急,瞑目不知人,病勢極危,召予視之。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jīng)來否?其家曰∶月經(jīng)方來,病作而經(jīng)遂止。一二日發(fā)寒熱,晝雖靜,夜則有鬼祟。從昨日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熱入血室之證也。仲景云∶婦人中風(fēng),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晝則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發(fā)作有時,此名熱入血室。醫(yī)者不曉,以剛劑與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事。當(dāng)先化其痰,后除其熱。予急以一呷散投之。兩時頃,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服而熱除,不汗而自解矣。

    〔云〕婦人傷寒表虛,自汗身涼,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太陽標(biāo)病,少陽本病,經(jīng)水適斷,

    桂枝加附紅花湯。

    桂枝(二兩半) 芍藥 生姜(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附子(炮) 紅花(各五錢)

    上銼細,各每服一兩,水三盞,煎服。

    婦人傷寒,太陽標(biāo)病,汗解表除,邪熱內(nèi)攻,熱入血室,經(jīng)水過多,無滿實者,甘草芍藥湯。

    甘草 芍藥 生地 川芎(各一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入發(fā)灰五錢,調(diào)勻,溫服。不止者,刺隱白。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