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臍風(fēng)撮口

    作者: 樓英

    〔錢〕小兒洗浴,拭臍不干,風(fēng)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胃虛,氣不和,口頻撮,調(diào)氣益黃散主之。

    赤腳金頭蜈蚣(一條) 蝎尾(四尾) 僵蠶(七條) 瞿麥(五分)

    上為末,先以鵝毛管吹豆大入鼻內(nèi),嚏噴啼叫可醫(yī),更用薄荷湯下。

    〔錢〕柏墨散治斷臍后為水濕所傷,或 袍濕氣傷于臍中,或解脫,風(fēng)冷所乘,致令小兒四肢不和,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宜速療之。

    黃柏 釜下墨 乳發(fā)(燒。各五分)

    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敷之。

    〔丹〕臍風(fēng)。濕鹽二兩,豉二合,杵成餅子如錢,炙熱,熨臍上安。又,以黃柏末敷之。

    〔姚〕小兒臍腫。桂心炙熱熨之,日四五。

    〔《秘》〕臍風(fēng)瘡。用年久東壁泥,研,敷之。

    〔《圣》〕臍風(fēng)久者成瘡,不干,伏龍肝敷之。又,馬齒莧,燒葉末敷之。(《千金方》)

    〔《子母》〕治小兒臍赤腫。杏仁杵如脂,敷臍腫上。

    〔《圣》〕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并赤腫。用枯白礬,研細(xì),敷之。

    〔世〕治嬰兒因剪臍傷外風(fēng),致瘡不干,用白礬、 白龍骨各等分,同為末,每用少許敷之。又方,綿燒灰,研細(xì),每少許干摻之。

    〔丹〕撮口。夜合花枝煮汁,拭口并洗,愈。

    〔田〕撮口治法,用白僵蠶為末,蜜調(diào)涂兒谷道。又,牛黃一錢,竹瀝一合,時時抹口中即瘥。

    〔無〕小兒初生一七日內(nèi),忽患臍風(fēng)撮口,百無一效,坐視其死,良可憫也。有一法,世罕知者,凡患此證,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以溫水蘸熟帛裹指,輕輕擦破,即開口便安,不藥神效。

    小兒初生,臍風(fēng)撮口,諸藥不效者。灸然谷,穴在內(nèi)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可灸三壯,針入三分,不宜見血,立效。

    〔《甲》〕臍風(fēng),目上插,刺絲竹空。

    〔《明》〕臍腫∶腰對臍骨節(jié)間。(三壯。)

    〔世〕臍風(fēng)撮口,在百日內(nèi)不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