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 青蒿

    「釋名」草高、方潰、牽、狽蒿、香蒿。

    「氣味」(吐、莖、根、子)苦、寒、無毒。

    「主治」

    1、癆病。用青蒿銼細(xì),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時(shí)及臨星時(shí)各用溫酒送下。

    2、虛勞盜汗,煩熱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參末麥站冬末各一兩,熬至能捏丸時(sh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飯后服,米湯送下。此方名“青蒿丸”。

    3、瘧疾寒熱。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搗汁服。

    4、溫瘧(只熱不冷,痰多)。用青蒿二兩,在童便不浸過,焙干,加鉛丹半兩,研為末,每服二錢,白開水調(diào)下。

    5、赤白痢。用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用餅,曬干。每用一餅,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

    6、酒痔便血。用青蒿葉或青蒿莖,研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調(diào)服。

    7、刀傷。用青蒿搗封傷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葉、石灰等分,一起搗爛曬干,臨用時(shí)研成末搽傷處。

    8、牙齒腫痛。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9、耳出膿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10、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點(diǎn)息肉上。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