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釋名」益母、益明、貞蔚、推、野天麻豬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質(zhì)汗。
「氣味」(子)辛、甘、微溫、無毒。
(莖、葉)辛、微溫、無毒。
(花)微苦、甘、無毒。
(根)甘、無毒。
「主治」
1、婦女胎前產(chǎn)后各種疾病。用連根收采的正在開花的益母草,陰干后,取葉及花、子,碾為細末,加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不限丸數(shù),以病愈為度。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則每服為五十至七十丸。服藥時,隨不同的病癥,用不同的湯汁送下:(1)胎前臍腹前或作響,用米湯;(2)腹痛胎動,下血不止,用當歸湯;(3)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橫生倒產(chǎn),用炒鹽湯;(4)產(chǎn)后暈眼黑。發(fā)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5)產(chǎn)后腹痛,時發(fā)寒熱,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6)產(chǎn)后痢疾,用米湯;(7)產(chǎn)后月經(jīng)不調(diào),用溫酒;(8)產(chǎn)后中風,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9)產(chǎn)后氣喘咳嗽,面目浮腫,用溫酒;(10)產(chǎn)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11)產(chǎn)后大小便不通,煩躁口苦,用薄荷湯;(12)婦女久無子息,用溫酒。此方名“濟陰近魂丹”。
2、產(chǎn)婦諸疾及內(nèi)臟受傷瘀血等下。用益母草全草洗凈,竹刀(忌鐵刀)切為小段,不中煮爛,去草取汁,約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濾去濁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狀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內(nèi)服。一天兩次,此方名“益母膏”。
3、尿血。用益母草搗汁服一升。
4、赤白痢。用益母草(曬干)、陳鹽梅(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痢以干姜湯、赤痢以甘草湯關定。此方名“二靈散”。
5、小兒疳痢。用益母草嫩葉同米煮粥吃。到病愈為止。常服嫩葉汁亦可。
6、痔瘡下因。用益母草葉搗汁服。
7、各種癰瘡(婦女乳癰、小兒頭瘡,黃爛熟瘡、疥疽陰蝕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頭號,分幾次洗名貴怍。
8、各種疔瘡。用益母草搗爛封瘡,另取益母草絞汁內(nèi)服。又方:益母草,燒存性。先用刀劃破疔根,擠出血,然后挑藥入疔內(nèi),疔深者,用捻子把藥送入底部。過一會,有污血流出,拭凈,再次上藥,直到看見紅血乃止。一、二日后,根爛出,以針挑去,再敷上藥,不久,合口自愈。
9、喉閉腫痛。用益母草搗爛,加新汲水一碗,絞出濃汁一次飲下。冬月用益母草根。
10、耳。用益母莖葉榨汁滴耳內(nèi)。
11、作洗嬰湯。兒將生,先取益母草五兩煎湯,兒生下后,即用此湯洗浴,可預防生瘡生疥。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釋名」益母、益明、貞蔚、推、野天麻豬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質(zhì)汗。
「氣味」(子)辛、甘、微溫、無毒。
(莖、葉)辛、微溫、無毒。
(花)微苦、甘、無毒。
(根)甘、無毒。
「主治」
1、婦女胎前產(chǎn)后各種疾病。用連根收采的正在開花的益母草,陰干后,取葉及花、子,碾為細末,加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不限丸數(shù),以病愈為度。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則每服為五十至七十丸。服藥時,隨不同的病癥,用不同的湯汁送下:(1)胎前臍腹前或作響,用米湯;(2)腹痛胎動,下血不止,用當歸湯;(3)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橫生倒產(chǎn),用炒鹽湯;(4)產(chǎn)后暈眼黑。發(fā)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5)產(chǎn)后腹痛,時發(fā)寒熱,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6)產(chǎn)后痢疾,用米湯;(7)產(chǎn)后月經(jīng)不調(diào),用溫酒;(8)產(chǎn)后中風,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9)產(chǎn)后氣喘咳嗽,面目浮腫,用溫酒;(10)產(chǎn)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11)產(chǎn)后大小便不通,煩躁口苦,用薄荷湯;(12)婦女久無子息,用溫酒。此方名“濟陰近魂丹”。
2、產(chǎn)婦諸疾及內(nèi)臟受傷瘀血等下。用益母草全草洗凈,竹刀(忌鐵刀)切為小段,不中煮爛,去草取汁,約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濾去濁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狀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內(nèi)服。一天兩次,此方名“益母膏”。
3、尿血。用益母草搗汁服一升。
4、赤白痢。用益母草(曬干)、陳鹽梅(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痢以干姜湯、赤痢以甘草湯關定。此方名“二靈散”。
5、小兒疳痢。用益母草嫩葉同米煮粥吃。到病愈為止。常服嫩葉汁亦可。
6、痔瘡下因。用益母草葉搗汁服。
7、各種癰瘡(婦女乳癰、小兒頭瘡,黃爛熟瘡、疥疽陰蝕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頭號,分幾次洗名貴怍。
8、各種疔瘡。用益母草搗爛封瘡,另取益母草絞汁內(nèi)服。又方:益母草,燒存性。先用刀劃破疔根,擠出血,然后挑藥入疔內(nèi),疔深者,用捻子把藥送入底部。過一會,有污血流出,拭凈,再次上藥,直到看見紅血乃止。一、二日后,根爛出,以針挑去,再敷上藥,不久,合口自愈。
9、喉閉腫痛。用益母草搗爛,加新汲水一碗,絞出濃汁一次飲下。冬月用益母草根。
10、耳。用益母莖葉榨汁滴耳內(nèi)。
11、作洗嬰湯。兒將生,先取益母草五兩煎湯,兒生下后,即用此湯洗浴,可預防生瘡生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