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釋名」千金子、千兩金、菩薩豆、拒冬、聯(lián)步。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
1、小便不通。用續(xù)隨了(去皮)一兩、鉛丹半兩,同炒,加蜜搗成團(tuán),裝瓶中,埋陰焉得虎子。春末前取出,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湯化藥送下。如病急,亦可臨時(shí)合藥。
2、水腫。用續(xù)隨子一兩,去殼,研細(xì),壓去油,再研細(xì),分作七付,每治一人有一付。男子有酒下,女子用荊芥湯下。五更現(xiàn)服,不久,腹瀉,但天大亮后瀉自停??闪矸駱銣a(bǔ)身體,習(xí)鹽、醋一在昊,病即不復(fù)發(fā)。
3、癥塊。用續(xù)隨子三十枚、膩粉二錢、青黛(炒)一錢,共研為末加糯米飯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棗一枚燒熟,去皮核后,和藥一起嚼爛,冷茶送下。半夜后瀉出積聚惡物即見(jiàn)藥效。
4、蛇咬傷。用續(xù)隨子仁七粒、重臺(tái)六分,搗爛,篩過(guò),制成散劑,酒送服一匙,另用唾液調(diào)藥末涂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