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東垣)治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熱脹(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為鼓脹。氣不通利為氣脹,血不通利為血脹,但氣分心下堅大而病發(fā)于上,血分血結胞門而病發(fā)于下;氣血不通,則水亦不通而脹?!督饏T》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水濃樸(炒,一兩)枳實(炒)黃連(炒)黃芩半夏(姜制,五錢)陳皮知母(炒,草(炙)豬苓(一錢。)蒸餅丸。焙熱服(寒因熱用。東垣立中滿分消丸治熱脹,分消湯治寒脹,二者詳而用之)。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濃樸、枳實行氣而散滿二藥兼能破宿血,黃連、黃芩瀉熱而消痞,姜明獨則脹消也(按∶此方乃合六君、四苓、瀉心、二陳、平胃而為一方者,但分兩有多寡,則所治有主客之異矣。朱丹溪曰∶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之泰,是為平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飲食失節(jié),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故陽升陰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以其膠固難治,又名曰蠱,若蟲之侵蝕,而有蠱之義焉。宜補其脾,又須養(yǎng)肺金以制水,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陰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咸味、斷妄想、無有不安。醫(yī)者急于取效,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