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即嘔血。舊分無聲曰吐,有聲曰嘔,不必。)
吐由口出,古人謂是胃腑之血。張景岳則謂出于口者,有咽與喉之異。喉為肺之上竅,而兼總五臟之清道,故諸臟之血,皆得從清道以出于喉,不獨(dú)肺也。咽為胃之上竅,而兼總六腑之濁道,故諸腑之血,亦皆得由濁道以出于咽,不獨(dú)胃也。
五臟之氣皆稟于胃,則五臟之病亦皆及于胃。如怒則氣逆而嘔血,肝病也。欲火上炎而嘔血,腎病也。而其血皆由胃脘以出,則是出于喉者止五臟之血,而出于咽者,不只六腑之血矣。按景岳之說甚是,然何以別之?大抵由肝腎而出者,往往傾盆而來,如潮之涌,此雷龍之火暴發(fā)乘胃所致。肝、腎、胃血俱出,彼時(shí)喘息不定,面如醉酒,心神煩亂,少刻火退神清,面白氣平,血乃漸止。若胃火自病,其勢不甚暴烈,所出必不若是之多也。凡血色初吐鮮紅而散,少停一、二時(shí)再吐,則略紫而凝,久而又吐,則黑而結(jié)塊。若吐血不停,則初吐者為上焦近血,色鮮紅。后出者為中下焦遠(yuǎn)血,其色深紅。吐后未盡余血,色淡或糖色,或粉紅色。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即嘔血。舊分無聲曰吐,有聲曰嘔,不必。)
吐由口出,古人謂是胃腑之血。張景岳則謂出于口者,有咽與喉之異。喉為肺之上竅,而兼總五臟之清道,故諸臟之血,皆得從清道以出于喉,不獨(dú)肺也。咽為胃之上竅,而兼總六腑之濁道,故諸腑之血,亦皆得由濁道以出于咽,不獨(dú)胃也。
五臟之氣皆稟于胃,則五臟之病亦皆及于胃。如怒則氣逆而嘔血,肝病也。欲火上炎而嘔血,腎病也。而其血皆由胃脘以出,則是出于喉者止五臟之血,而出于咽者,不只六腑之血矣。按景岳之說甚是,然何以別之?大抵由肝腎而出者,往往傾盆而來,如潮之涌,此雷龍之火暴發(fā)乘胃所致。肝、腎、胃血俱出,彼時(shí)喘息不定,面如醉酒,心神煩亂,少刻火退神清,面白氣平,血乃漸止。若胃火自病,其勢不甚暴烈,所出必不若是之多也。凡血色初吐鮮紅而散,少停一、二時(shí)再吐,則略紫而凝,久而又吐,則黑而結(jié)塊。若吐血不停,則初吐者為上焦近血,色鮮紅。后出者為中下焦遠(yuǎn)血,其色深紅。吐后未盡余血,色淡或糖色,或粉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