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碥》 內(nèi)傷惡寒有五

    作者: 何夢瑤

    一為陽衰表虛

    此《經(jīng)》所謂陽虛則惡寒也。治宜姜、附、參 之類,助陽固表。又有痹氣一癥。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指臟腑言)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寒濕之氣凝閉于肌體。)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此則陽衰而兼寒實(shí)者也。

    一為陰乘陽位

    上焦陽虛,下焦素有陰寒之氣,發(fā)動乘虛上干,故惡寒也。

    一為陽氣郁陷

    或酒食、痰血、水濕、瘡毒,郁抑陽氣于里,不達(dá)于表;或勞倦郁抑,中氣下陷,不能升發(fā),則表虛而怯寒也?;虬l(fā)之,或吐之。(產(chǎn)后血瘀、乳脹皆能致之。)觀邪塞上焦不通,抑遏陽氣,東垣用升陽益胃湯,丹溪用吐法,吐出濕痰,使陽氣隨吐升發(fā),可見矣。

    一為熱盛氣散

    熱盛于里,火能生風(fēng),沖突元?dú)?,氣從火散,故凜凜而寒,甚則振顫,鼓頷咬牙,戰(zhàn)栗如傷神守,有以大承氣湯(見大便不通)下之而愈者。此外假寒,而內(nèi)真熱之癥也。(此為陽盛格陰,與陰盛格陽相反。陽,指內(nèi)熱言;陰,指外寒言。內(nèi)熱外寒,兩相格拒,所謂陽盛格陰也。)

    一為肺被火刑

    肺主皮毛,熱則氣張汗越,失其斂肅之權(quán),腠理虛疏,不任風(fēng)寒,故惡之。

    上明惡寒之理。至內(nèi)傷外感之辨,晝夜之分,詳后。

    一內(nèi)外之辨

    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nèi)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

    一晝夜之分

    夜寒者,陰氣(即寒邪)。旺于陰分;(為里、為臟、為血。)晝寒者,陰邪加于陽分;晝夜俱寒者,重陰也。(與《發(fā)熱篇》熱分晝夜條對看,更詳味下條自明。)按陽虛則畏寒而惡陰,故旦安而暮亂;(至夜則寒也。)陰虛則畏熱而惡陽,故夜寧而朝爭;(晝則熱也。)此正虛之候也。陽邪實(shí)者,遇陽而愈旺,故朝熱而暮輕;陰邪實(shí)者,逢陰而更強(qiáng),故夜寒而晝減;此邪實(shí)之候也。陽虛而陰邪乘于陽分,則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fā),故日寒而夜息;陰虛而陽邪陷于陰分(即血分也),則氣行陰二十五度而病發(fā),故夜熱而晝涼;(觀瘧疾或日發(fā),或夜發(fā),可見矣。)此正虛挾邪之候也。其有晝夜俱熱甚者,為重陽無陰;晝夜俱寒甚者,為重陰無陽;晝寒夜熱者,為陰陽交錯也。其有久病虛弱,無分晝夜,作止不時者,以正氣不能主持,而陰陽相乘,勝復(fù)無常也。(若壯實(shí)人初病見此,又為邪正相攻,不時擾動之故。

    觀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初無定期可見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