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碥》 各脈主病

    作者: 何夢瑤

    病非表則里,非熱則寒,非虛則實耳。故序浮沉遲數(shù)虛實六脈于先,余脈于后。

    長大實滑等有余之脈,主證多同;短細虛澀等不足之脈,為病相類,當會通觀之。

    非入于此者,即不入于彼也。如頭痛身熱,隸之浮數(shù),豈他脈便無此二證哉?

    覽者但取其意,勿泥其文,便觸類旁通,引伸不盡矣。

    浮 陽脈也。陽外陰內,故浮主表,沉主里。又陽上陰下,故浮主上部,沉主下部。以外感言之,凡六淫之邪中于表,清邪中于上,脈必浮也。以內傷言之,里氣失守而虛邪外越,腎陰失守而浮陽上沖,脈亦必浮也。

    浮遲 為表冷,(浮主表,遲主寒也。)傷濕,(表中濕邪,滯其經絡。)中風。(虛風內發(fā)故浮,內虛寒故遲。若兼風邪中表,滯其經絡,則亦浮遲也。)

    浮數(shù) 為頭痛,運眩,吐衄,(皆風熱上攻所致。)表熱,瘡,陽結,(能食,不大便。)胸滿,肩背痛。

    浮虛 為表陽虛,傷暑,(大熱傷氣,汗出過多故虛。)勞倦,喘,咳血。

    浮實 為表邪實,(六淫之邪,或痰凝血滯之在表者,皆是也。)脹滿,(胃熱。)氣逆痛,(肺熱。)膚痛,瘡。

    浮大 為風熱癮疹,(風熱噓血,沸騰于外也。)身癢,(名泄風,熱蒸汗出,為風所閉,故癢也。)表邪盛、痂癩,(即癘風。風熱久不散,郁而為濕,相蒸生蟲,肌肉潰爛也。)氣高,氣實血虛,失血,燥結,陽厥,關格,(浮為正虛,大為邪實,邪實正虛,不能運化,故關而不得小便,格而不納食也。)為癲疾。

    浮小 為表陽衰。

    浮緩 為傷風,(傷風有汗,內熱得泄,故脈不緊。)傷濕。(濕傷肌表、肌肉,血脈緩弱,如土濕則軟也。)

    浮緊 為傷寒,身痛。

    浮弦 為頭痛,吐食,風飲。

    浮滑 為風痰,衄血,吐逆。

    浮澀 為麻木,身熱無汗,肺燥,汗多津傷,血虛氣浮。

    浮長 為頭痛,風癇。

    浮短 為喘乏。

    沉 主里,主下部。七情郁結,痰血停滯,凡屬內邪,脈必見沉。若不因內邪而見沉,則為陽氣內陷,為里虛不能外達,分別觀之。

    沉遲 為里寒,泄瀉,氣血滯,蓄水。

    沉數(shù) 為內熱外寒,(內熱反覺外寒,熱聚于內,不達于外也。)便難,消谷,(食多而便少也,蓋為熱所消化。)熱厥(厥,手足冷也。熱聚于內,不達于四肢,故冷。又有手足熱者,詳《醫(yī)碥》厥門。

    沉虛 為里虛,瀉血,下利。

    沉實 為積聚,血瘀,煩心,(熱乘心。)咳唾。(熱乘肺。)

    沉緩 為里濕,蓄水。

    沉緊 為冷痛,奔豚,(腎中陰寒之氣,從小腹上沖心,若豚奔突。)瘕疝,(瘕,積塊也。

    疝,為小腹有形之病,皆寒邪之凝聚而成者。)腰脊痛。(腎附背,腎寒則氣滯而脊痛。)

    沉弦 為脅下有積,(弦為肝脈,肝主脅腹。)少腹痛,內飲,疝。

    沉滑 為食痰,便膿血。

    沉澀 為血滯,精傷,不月,不孕,內疽。

    沉大 為內邪盛。

    沉細 為血少,洞泄亡陰。

    遲 主寒,以寒則氣少而行慢也,屬水。

    遲大 為寒邪,頑痹。

    遲細 為寒瀉。

    遲虛 為虛寒。

    遲實 為寒積。

    遲緩 為寒濕。

    遲緊 為寒痛,(寒滯氣不通故痛。)為筋急,(筋寒則收引故急。)

    遲澀 血寒而滯。

    數(shù) 主熱,以熱則氣盛而行速也,屬火。

    數(shù)大 為煩躁,渴, 疹,脹滿。

    數(shù)虛 為虛熱,怔忡,虛損。

    按虛熱者,脈必虛數(shù)無力,固矣。然有過服寒劑,寒熱搏擊,或肝邪克土,脈反弦大有力者,投以溫補之藥,則數(shù)者靜,弦者緩,大者斂矣。此最當知。又有虛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陽欲脫者,脈皆數(shù),甚者亦弦大有力,皆當以證參之,勿誤也。

    數(shù)實 為實熱,癰瘡,煩躁,譫妄。

    數(shù)滑 為熱痰,血熱,渴。

    數(shù)澀 為熱灼血干。

    虛 為正氣不足。

    虛滑 為正虛挾痰。

    虛澀 為血液不足,氣滯。

    虛弦 為虛損,少食,虛痛。

    虛緩 為虛弱,泄瀉。

    虛細 為氣血不足。

    虛大 為血虛。

    實 為邪氣有余,不作正氣充實論。以正氣止有不足,無太過,太過即為邪氣也。參長脈條??仓袧M,離中虛,水脈多實,火脈多虛。

    實滑 為痰結,為宿食。

    實大 為邪盛而實。

    實大浮數(shù) 為腫,胸脅壅滿,不小便。(氣有升無降。)

    緊 為寒邪,為木邪。微者不過抑遏正氣,甚則戕賊中州,為真臟見。

    緊遲 為肝氣寒滯。

    緊數(shù) 為寒郁熱,咳嗽,(外寒束熱攻肺。)痛。(寒熱相搏故痛。)

    緊大 為寒邪盛,下利。(土敗木賊,難治。)

    緊實 為有形之邪。(瘕疝瘀血之類。)

    緩 主濕邪,土濕則泥濘而軟也。問∶緩本和柔之名,乃脾胃之正氣,何以謂之病脈?曰∶脾胃脈本中和,不緊不緩,原無緊緩可名,今曰緩,即非不緊不緩之中和矣。蓋凡有可名者,即非中和,即為病脈也。舊謂四至為緩,三至為遲,濕滯故脈遲緩,亦通。蓋緩有兩義;一對數(shù)言,一對緊言。以主濕則亦有兩義∶一為濕滯之而遲,一為濕浸之而軟也。

    緩大 為濕盛。

    緩細 為正虛挾濕。

    緩數(shù) 為濕熱,肉痿。(不能行動曰痿,肌肉、四肢并見軟弱也。脾主肌肉、四肢,濕熱盛則困倦。

    經謂脈緩多熱,蓋對脈急多寒言。寒則筋脈收引故緊,熱則筋脈弛縱故緩也。然必兼見熱證,乃為熱,不可不知。)

    緩浮數(shù) 為多汗。

    緩數(shù)大 為狂笑,(心熱則笑。)濕熱壅脹。

    緩長數(shù) 為喜嘔,(濕熱挾肝火上逆。)水瘕,(水積也,土受木克,不能制水,水郁成熱也。)

    痹。(麻木不知痛癢也。土受木克,不能行痰,聚于肌膚,故痹。痹而不行,郁滯成熱,故數(shù)。)

    緩滑 為濕痰。

    緩澀 為解 。(困倦意,氣血衰弱使然。)

    長 為邪氣長。問∶經曰長顯氣治,是長本佳脈,何以云病?曰∶長大實滑,皆有余之脈,短小虛澀,皆不足之脈,不及太過,皆為失中,故長大不作正氣有余,實滑不作血氣充足也。然衰弱之病,脈由短而漸長,則為佳兆。諸脈之變異,皆當以此推之,吉兇自見也。

    長數(shù) 為熱熾。

    寸長 為足脛痛,(陽盛陰傷也。)格,(寸脈長九分,過此為太過,遂上魚名溢。格,不納食也。陽盛于上,胃中血枯,故食不得入。)逆氣喘息。

    尺長 為關。(尺脈長一寸,過此為太過,名覆。關,不得小便也,熱結在下,故不得小便。)

    尺寸俱長大 為陽明病。(傷寒熱在陽明,則脈大而長。)

    短 短,為正氣短。

    短澀 為肺燥。

    寸短 為頭痛。(陽不足,則陰氣得而上干之。)

    大 為邪氣盛。經謂大為病進,乃指大而有力者,其病為實邪,邪加盛則脈加大也。仲景謂大為虛,又謂大為勞,乃指大而無力者,其病為虛邪,虛則氣散,勞則氣張,故脈亦應之而虛大也。當分別觀之。(陰靜而斂,陽動而張,故火旺者脈必大而浮數(shù)虛豁,水足者脈不必大,即大亦沉靜而有力也。)

    小 為正衰,血氣皆少,形體消瘦。(陽不張則小,水不足亦小,兼遲則火尤衰,兼數(shù)則水更損。)

    細數(shù) 為血虛發(fā)熱。(虛勞得此難治。)

    芤 為失血。

    芤數(shù) 為亡血發(fā)熱,身體瘦,肌肉甲錯。(甲錯,枯燥也。)

    芤遲 為氣虛脫血。

    芤動微緊 為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弦 為肝邪傷脾,為痛,為飲,(皆脾氣被傷而停滯之故。)甚則與緊同論。

    弦遲 為寒瘧,慢驚風。

    弦數(shù) 為熱痛,急驚風,正氣大虛。

    弦實 為肝實,善怒不樂,(肝郁不暢。)眩冒,(肝火上沖故眩,乘心故冒。)

    巔病。(肝脈會于巔,火上沖故痛。)

    弦大 為肝邪盛。

    弦小 為虛損。

    弦滑 為痰飲。

    滑 流動屬陽,主風熱,(熱氣如風,吹血流動。)主痰飲,(凡物干涸則澀,濕潤則滑,故滑為血盛痰多。)主胎孕。

    滑大 為多痰,多血。

    滑緩 為痰濕。

    滑緊 為寒痰,冷食。

    澀 血少而滯,屬陰。

    澀大 為火盛血枯。(此經所謂陽有余也。)

    澀小 為血氣俱少,少食,心痛,(血少不養(yǎng)心。)痹,(氣滯血澀。螈攣,血不養(yǎng)筋。

    )噎膈反胃,腸結。

    微濡弱 皆血氣衰微之脈。

    微浮 為陽氣微。

    微緊 為虛損多汗,(陰寒逼陽于外。)短氣(陰寒逼陽浮上。)

    微澀 為體痹,(氣滯血澀。)寒栗,咳逆唾腥。

    濡弱 為亡血發(fā)熱,煩心,厥逆。(陽氣不能四達,故手足冷。)

    弱澀 為精冷無子。

    散 為脫,為 仆。

    牢 為痼寒, 疝,(陰病,睪丸連少腹急痛。)瘕 。

    革 為寒盛,男亡血失精,女半產漏下。(并寒不攝血。)

    動 陰陽相搏,虛者則動,陽動見于寸,陰動見于尺,陰動為發(fā)熱,血崩,陽動為汗出,驚,痛。(陰陽相搏,氣不順,故痛。)

    伏 不過一時偶伏,乃暴病,久元氣調即通。為霍亂,痛劇,陰陽痞隔,氣閉,血滯,忿怒氣逆,戰(zhàn)汗。(傷寒服藥后,煩躁冒瞀,脈忽伏不見,寒戰(zhàn),此正邪相爭,欲作汗,宜靜待,勿倉皇誤治。)

    伏澀 為吐逆,(血枯不能納食。)水谷不化。(氣滯不運。)

    結 為寒滯,七情郁結,氣血滯,疽,癖。

    促 為熱壅,癰毒,便膿血。(癰毒不成,則下泄也。若非熱壅,則為氣脫。)

    代 為臟絕,霍亂,跌打悶絕,暴絕,瘡痛極,胎氣阻。

    按以上所列脈病,略舉大概,難以執(zhí)泥。如浮主表,沉主里,而內傷發(fā)熱,大類外感,脈亦浮數(shù)。寒邪初感,遏郁表氣,脈不能外達,反見沉緊,不細辨,則以表為里,以里為表,而誤治矣。脈數(shù)為熱,然陰虛發(fā)熱,陽虛發(fā)熱者,脈皆數(shù),愈虛愈數(shù),一當滋陰,一當補陽,而概以實熱治之,可乎?(嘗見實熱之脈,多緩軟不數(shù),故經以緩為熱,宜知。)脈遲為寒,然熱滯于內者,脈亦壅滯似遲,以為寒,誤矣。有邪盛而正未衰者,有邪盛而正已衰者,脈見實則不見虛,既無虛脈可參,則正之已衰者,又何由而見乎?(按此當以兼緊兼緩辨之,又以形氣之盛衰參之。)凡此皆當參伍求之,而不可刻舟求劍者。況一脈而數(shù)病,亦一病而數(shù)脈,即欲膠執(zhí) 言之,又烏可得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