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葉選醫(yī)衡》 三消證治論

    作者: 未知

    夫三消者,即《內(nèi)經(jīng)》之所云消癉、消中也。多飲而渴不止為上消,如氣厥論云∶肺消、膈消,奇病論云∶消渴是也。消谷善饑為中消。如脈要精微論云∶癉成為消中。師傳篇云∶胃中熱則消谷是也。溲便頻膏濁不禁為下消,如病形篇云∶肝腎脈微小為消癉,肝腎在下是也。何柏齊齋曰∶造化之機,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為寒濕,火為燥熱,火性炎上,水性潤下,憔火在下,水在上,方為既濟,而坎離相交。若水偏盛不交,則為腫脹,火偏盛不交,則為消渴,惟制其偏而使之交。斯為善治者矣?!缎湔洹吩啤萌松心I,猶水之有根,故腎臟受病,必先形容憔悴,雖加滋養(yǎng),不能光澤。凡患此證,皆腎經(jīng)為病,由壯盛之時不能保攝,恣情快欲,或飲酒無度,或嗜炙爆過多,或久服丹石之藥,遂致腎水枯竭,心火燔灼,三焦猛烈,五臟煎熬而消渴生焉。治當(dāng)補腎水,瀉心火,除腸胃燥熱之盛,濟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jié),津液生而不枯,血氣和平,其病自已。此治消渴者但察其虛實,清火壯水,或滋瀉。隨所宜而用之法也。然《內(nèi)經(jīng)·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其傳為風(fēng)消。此陽明為十二經(jīng)之海,土衰而木氣乘之,故為肌肉消也。氣厥論曰∶心移寒于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此言元陽之衰,而金寒水冷,則為肺腎之消也。病形篇曰∶五臟之脈微小者,皆為肺癉。此言寸口之脈弱見于外,以氣血之衰而消于內(nèi)也。又氣交變大論曰∶歲水太過,上臨太陽,民病渴而妄冒。五常政大論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嗌干,渴而欲飲,是皆以陰抑陽,以水制火,必以溫劑散去寒邪,其病自愈也。由是觀之,又烏得概作熱治哉?余嘗治一縉紳,年逾四旬,因案牘積勞,致神困食減,時多恐懼,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少飲則沃而不行,每至夜必去溺三十余合,半皆津液。最后延余診視,因相告曰∶自病以來,通宵不寐者,已半載余,間或朦朧睡去,必夢見亡人兇喪等事,又與鬼魅相親。余謂之曰∶此思慮積勞,損傷心腎。元氣既虧,則陰邪勝之。故多陰夢,陽衰則氣虛,陽不帥陰,則水不化氣,故飲雖少而陰濁多也。此正《素問》飲一溲二之疾,幸脈猶帶緩,肉尚未脫,胃氣尚行,可以無慮。必俟陽氣漸回,則陰邪自漸退矣,乃用歸脾去木香,八味去丹澤,一以養(yǎng)陽,一以養(yǎng)陰。至三百余劑,人參二十余斤而后愈。此正肺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證??梢娤嘤嘘庩枺t(yī)斷不可執(zhí)滯而不通也,知我罪我,其鑒予言。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