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切要》 癇癥門

    作者: 王錫鑫

    小兒癇癥,多火痰,如脈滑沫出痰也。脈散腮紅,火熱肝經(jīng),其癥之發(fā)不一,或眼目直斜,口噤流涎,或手足抽掣,腰曲脊強,或形如死狀,或一二時方醒,宜服∶

    導痰湯此方治五癇初起,輕者服之即安。

    雄黃 貝母 廣皮 茯苓 桔梗 北細辛 菖蒲 栝樓 薄荷 蟲蛻(去足) 天麻 郁金甘草(各三分) 竹瀝、姜汁為引。

    小兒忽然昏迷抽掣,有力為實邪,肝癇是也。宜服∶

    柴胡清肝散

    柴胡 黃芩 梔仁 白芍 川芎 連翹 桔梗(各六分) 大便不通加熟軍、膽草各五分,水煎服。

    小兒忽然昏迷,目赤,吐舌,飲水,為心癇是也。宜服∶

    朱砂安神丸

    黃連(三分) 當歸 生地 甘草(各一錢) 朱砂(三分) 共為末,米糊丸朱砂為衣。

    小兒昏迷,目直發(fā)熱,面色光潤,脾癇是也。宜服∶

    導痰湯方見本門前。加紫蘇、香附、蒼術。

    小兒忽然昏迷,面白色,手足微動,肺癇是也。宜服∶

    五味異功散

    人參 焦術 茯苓 甘草(等分) 水煎服。

    一小兒忽然昏迷,肢體如尸,口吐白沫,腎癇是也。宜用∶

    六味地黃湯見咳血門。

    小兒忽然卒死,多屬痰迷,以白礬、百草霜等分,開水沖合,灌之必蘇。

    五癇外治法 耳后高骨間有紫青筋,用針挑破即醒。

    一方用竹瀝、姜汁灌之。

    一方細辛、牙皂、巴豆為末,少許微吹鼻中即醒。

    一方用蒜搗汁,以茶匙挑入鼻中,三次即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