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總括
瘧疾者,多因夏傷于暑,其氣含入于榮內(nèi),至秋復感寒風,則榮衛(wèi)合邪,而病始成。發(fā)時陰陽相并,故或寒或熱也。
乃有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氣尚淺,伏藏于榮,隨經(jīng)絡而行故也。其間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間,伏藏于沖脈故也。其晝發(fā)者,因邪在三陽之淺;夜發(fā)者因邪在三陰之深。瘧將退者,亦由夜而晝,由間日而至每日。此去陰就陽,由深而淺,病將已矣。治者,須詳細分明別之也。
寒瘧風瘧
凡瘧疾,先傷于寒,后傷于風,故先寒后熱,身體無汗,此為寒瘧,不須細詳。如先傷于風,后傷于寒,故先熱后寒,身體有汗,此為風瘧,亦已詳明。如寒瘧,以麻黃羌活湯之劑為主;如風瘧,惟桂枝羌活湯斟酌用之。
食瘧
食瘧者,因小兒飲食無節(jié),復感風暑之氣,以致寒熱交作,胸腹脹滿,面黃惡食,痞悶不通也。但食有輕重,輕者須用柴平湯之劑主之;如重而便 者,用加味大柴胡湯攻之,則積滯清,而瘧漸退矣。
瘧痰瘧飲
小兒素有痰飲,復因外邪凝結脾胃,故多嘔逆,面黃目腫,胸膈膨脹也。若瘧疾已經(jīng)汗下之后,表里無證,宜用清脾飲以和之。如痰盛者,用清脾飲加橘紅倍半夏;飲盛者,加蒼術倍茯苓;若氣已虛弱,加人參以扶其正。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總括
瘧疾者,多因夏傷于暑,其氣含入于榮內(nèi),至秋復感寒風,則榮衛(wèi)合邪,而病始成。發(fā)時陰陽相并,故或寒或熱也。
乃有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氣尚淺,伏藏于榮,隨經(jīng)絡而行故也。其間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間,伏藏于沖脈故也。其晝發(fā)者,因邪在三陽之淺;夜發(fā)者因邪在三陰之深。瘧將退者,亦由夜而晝,由間日而至每日。此去陰就陽,由深而淺,病將已矣。治者,須詳細分明別之也。
寒瘧風瘧
凡瘧疾,先傷于寒,后傷于風,故先寒后熱,身體無汗,此為寒瘧,不須細詳。如先傷于風,后傷于寒,故先熱后寒,身體有汗,此為風瘧,亦已詳明。如寒瘧,以麻黃羌活湯之劑為主;如風瘧,惟桂枝羌活湯斟酌用之。
食瘧
食瘧者,因小兒飲食無節(jié),復感風暑之氣,以致寒熱交作,胸腹脹滿,面黃惡食,痞悶不通也。但食有輕重,輕者須用柴平湯之劑主之;如重而便 者,用加味大柴胡湯攻之,則積滯清,而瘧漸退矣。
瘧痰瘧飲
小兒素有痰飲,復因外邪凝結脾胃,故多嘔逆,面黃目腫,胸膈膨脹也。若瘧疾已經(jīng)汗下之后,表里無證,宜用清脾飲以和之。如痰盛者,用清脾飲加橘紅倍半夏;飲盛者,加蒼術倍茯苓;若氣已虛弱,加人參以扶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