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巢氏病源》小兒發(fā)癇瘥后,六七歲不能語候,風癇發(fā)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螈,或脊背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搐如數(shù),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jié)之所為也。而癇發(fā)瘥后不能語者,是風癇因兒衣濃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fā)之狀,屈指如數(shù),然后發(fā)螈是也。心之聲為言,開竅于口,其癇發(fā)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fā),故不能言也。
《千金》
大補心湯
治小兒癇瘥后,風冷留滯于心絡,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fā)。
黃芩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甘草茯苓桂心(各三兩)石膏半夏遠志肉(各四兩)生姜(六兩)大棗(二十枚)飴糖(一斤)干地黃阿膠麥門冬(各三兩)上件藥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飴糖半匙許,水一盞半,煎半盞服之。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巢氏病源》小兒發(fā)癇瘥后,六七歲不能語候,風癇發(fā)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螈,或脊背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搐如數(shù),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jié)之所為也。而癇發(fā)瘥后不能語者,是風癇因兒衣濃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fā)之狀,屈指如數(shù),然后發(fā)螈是也。心之聲為言,開竅于口,其癇發(fā)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fā),故不能言也。
《千金》
大補心湯
治小兒癇瘥后,風冷留滯于心絡,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fā)。
黃芩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甘草茯苓桂心(各三兩)石膏半夏遠志肉(各四兩)生姜(六兩)大棗(二十枚)飴糖(一斤)干地黃阿膠麥門冬(各三兩)上件藥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飴糖半匙許,水一盞半,煎半盞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