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鳳眉疽者,生于眉心,一名印堂疽。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風熱壅結,陰陽相滯而生。初起色黯根平,硬腫疼痛。如初起色赤浮腫 痛,此名眉心毒;若色黑不痛,麻癢太過,根硬如鐵釘之狀,寒熱并作,即眉心疔也。治法初用萬靈丹發(fā)汗,內(nèi)服荊防敗毒散;若不能消散者,即用奪命丹、活命飲攻之;有膿刺之,用升膏提毒,生肌散收口。
眉發(fā)生于眉棱,無論左右,皆膀胱小腸肝膽四經(jīng)積熱所致。形長如瓜,疼痛引腦,二目合腫,堅硬色赤,按之有根,易成膿者,順;無膿者,逆;至十四朝不潰,煩悶嘔逆不食者兇。治法與前癥同。東垣云∶初起宜用海馬崩毒法救之。
海馬崩毒法∶凡發(fā)背、對口、眉疽等證,初起時用熱水自肘后洗至手六經(jīng)起端處止,日洗數(shù)十遍,以泄熱毒,務洗至指甲皮穣方可住洗。蓋三陽經(jīng)俱屬督脈經(jīng)所領,洗至指甲皮穣者,俾熱從根本而解也。此系秘傳,慎勿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