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氣微溫.味辛甘.無毒.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酒焙)
巴戟天氣微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jīng).味辛甘無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陽明燥金胃經(jīng).氣味俱升.陽也.風氣通肝.巴戟入肝.辛甘發(fā)散.主大風邪氣.散而瀉之也.陰者宗筋也.宗筋屬肝.痿而不起.則肝已全無鼓動之陽矣.巴戟氣溫益陽.所以主之.蓋巴戟治陽虛之痿.淫羊藿治陰虛之痿也.肝主筋.腎主骨.辛溫益肝腎.故能強筋骨也.胃者五臟之原.十二經(jīng)之長.辛甘入胃.溫助胃陽.則五臟皆安也.胃為中央土.土溫則中自補矣.腎統(tǒng)氣而藏志.巴戟氣溫益肝.肝者敢也.肝氣不餒.則不耗腎.而志氣增益也.
【制方】
巴戟天同五味、蓯蓉、山茱萸、鹿茸、柏仁、杞子、補骨脂.治陰痿.同鹿角、柏仁、天冬、遠志、蓮須、覆盆、黃柏.治夜夢鬼交泄精.同熟大黃.治飲酒人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