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西醫(yī)眼科學》 三、缺血性視盤病變(ischemic neuritis)

    一、發(fā)病機制及產生原因

    缺血性視盤病變,視神經前端小血管循環(huán)障礙,主要是由于睫狀血管灌注壓低于眼內壓,引起局部貧血,缺氧,而致視盤水腫,利用熒光眼底血管造影可以證實。產生的原因有四:

    (一)血管性疾?。喝顼D動脈炎引起后睫狀動脈阻塞。動脈硬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也可減少睫狀動脈的血流量,產生視盤局部血流不暢。

    (二)血液疾?。喝鐕乐刎氀寡汉趿繙p低、鐮狀細胞病能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不暢。

    (三)血壓的改變:如大出血后,血壓急劇下降,可使視神經小血管發(fā)生循環(huán)障礙。

    (四)眼壓升高:使視盤小血管血壓與眼壓失去平衡,以致血流不暢而引起。

    缺血性視乳頭病變的視野改變

    圖13-1缺血性視乳頭病變的視野改變(水平偏盲)

    二、臨床表現(xiàn)

    患者年齡多在中年以上,一般發(fā)病較快,常累及雙眼,亦可先后發(fā)病,其相隔數(shù)周或數(shù)年。視力突然下降,出現(xiàn)暫時性黑朦,但不太嚴重,無眼球轉動痛和顱內壓力升高所伴隨的頭痛、嘔吐等癥狀。視野出現(xiàn)扇形型、水平型、象限型和垂直型缺損,但不以視野內的水平和垂直中線為界,常見于下半部視野從生理盲點伸出一弧形缺損與偏盲區(qū)相連為其特征。眼底檢查:視盤稍隆起、顏色稍淺或正常,有時略有充血,邊緣模糊呈灰白色,視盤附近視網膜可有少數(shù)出血點。視網膜血管無改變,黃斑部正常。晚期(1~2月后)視盤隆起消退,邊緣清楚,顏色局限性變淺,視盤也可上(下)半或全部蒼白,呈原發(fā)性視神經萎縮。又稱慢性萎縮型視盤水腫。

    三、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根據(jù)病因作相應治療。

    (二)皮質激素治療:早期給予激素,對本病有良好的效果,方法同視神經炎。

    (三)血管擴張劑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滴注: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

    (四)支持療法:同視神經炎。

    (五)中藥:早期以清熱涼血為主,兼以活血化瘀,以后以活血化瘀為主,兼以清熱明目。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