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薛〕楊梅瘡乃天行時(shí)毒,亦有傳染而患之,或稟賦所得者,受證在肝,故多起于下部,治失其宜,多致蝕傷眼目,腐敗腎莖,拳攣肢節(jié)。初起之時(shí),上體多者先用荊防敗毒散。下體多者先用龍膽瀉肝湯。大便秘者用大連翹飲,后用換肌消毒散。
若蝕傷眼目,兼用九味蘆薈丸、六味地黃丸。肢節(jié)拳攣,兼用蠲痹解毒湯。若因脾胃虧損而不能愈者,先用異功散,后用換肌消毒散。若用輕粉之藥,多致敗證也。
按∶楊梅瘡起于近代,多淫夫御不潔之婦,傳染而致者,其在小兒,得之乳抱傳染者輕,得之父母遺體者重,治法與大人同,更當(dāng)求之專科,薛氏治法,未可盡遵用也。
換肌消毒散(一名草 散) 治楊梅瘡,不拘初患、日久,并效。
土茯苓(即萆 ) 當(dāng)歸 白芷 甘草 皂角刺 薏苡仁 白蘚皮 木瓜(不犯鐵器。各等分)
上,水煎,食前,并空心服。
又方 治大人之劑,如用前方未應(yīng),或兒長大,宜用此方。
土茯苓(五錢) 當(dāng)歸 白芷 皂角刺(炒) 薏苡仁(各一錢) 白蘚皮 木瓜(不犯鐵器)木通 金銀花(各七分) 甘草 連翹 防風(fēng)(各五分) 茯苓 芍藥(各一錢,炒) 黃 (炒,二錢) 川芎 生地黃(各八分)
上,作二三劑,水煎出,幼者作一劑煎,分兩三次服。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nèi)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diào)等引起的疾病為內(nèi)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diào)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薛〕楊梅瘡乃天行時(shí)毒,亦有傳染而患之,或稟賦所得者,受證在肝,故多起于下部,治失其宜,多致蝕傷眼目,腐敗腎莖,拳攣肢節(jié)。初起之時(shí),上體多者先用荊防敗毒散。下體多者先用龍膽瀉肝湯。大便秘者用大連翹飲,后用換肌消毒散。
若蝕傷眼目,兼用九味蘆薈丸、六味地黃丸。肢節(jié)拳攣,兼用蠲痹解毒湯。若因脾胃虧損而不能愈者,先用異功散,后用換肌消毒散。若用輕粉之藥,多致敗證也。
按∶楊梅瘡起于近代,多淫夫御不潔之婦,傳染而致者,其在小兒,得之乳抱傳染者輕,得之父母遺體者重,治法與大人同,更當(dāng)求之專科,薛氏治法,未可盡遵用也。
換肌消毒散(一名草 散) 治楊梅瘡,不拘初患、日久,并效。
土茯苓(即萆 ) 當(dāng)歸 白芷 甘草 皂角刺 薏苡仁 白蘚皮 木瓜(不犯鐵器。各等分)
上,水煎,食前,并空心服。
又方 治大人之劑,如用前方未應(yīng),或兒長大,宜用此方。
土茯苓(五錢) 當(dāng)歸 白芷 皂角刺(炒) 薏苡仁(各一錢) 白蘚皮 木瓜(不犯鐵器)木通 金銀花(各七分) 甘草 連翹 防風(fēng)(各五分) 茯苓 芍藥(各一錢,炒) 黃 (炒,二錢) 川芎 生地黃(各八分)
上,作二三劑,水煎出,幼者作一劑煎,分兩三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