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zhǔn)繩·幼科》 陽(yáng)黃諸方

    作者: 王肯堂

    茵陳湯治陽(yáng)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宜此。

    茵陳蒿(嫩者,一兩) 大黃(三錢半) 梔子(大者,三枚)

    上銼散,以水一大盞,先煎茵陳減半,次納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小盒飯利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減。

    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發(fā)熱。

    梔子(八枚) 黃柏(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犀角散治小兒黃膽,一身盡黃。

    犀角(鎊,一兩) 茵陳 干葛 升麻 龍膽草 生地黃(各半兩) 寒水石(七錢半)

    上銼散,水煎服。一方,治小兒忽發(fā)黃,面目皮肉盡黃,葛根搗汁和蜜服。

    連翹赤小豆湯治小兒傷寒,發(fā)黃身熱。

    麻黃(去節(jié)) 連翹 甘草 生姜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二兩) 杏仁(四十一個(gè)) 大棗(十二枚)

    上銼散,白水煎。又一方,生小麥苗搗汁服之,立效。

    羅謙甫治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氣,而蒸熱搏于經(jīng)絡(luò),入于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shí)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漬橘之黃,有余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秲?nèi)經(jīng)》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dòng)。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斯言也,所謂子能令母實(shí),實(shí)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fù),心火自平矣。

    又《內(nèi)經(jīng)》曰∶治痿獨(dú)取于陽(yáng)明。正謂此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加減瀉黃散方 此藥退脾土,復(fù)腎水,降心火。

    黃連 茵陳(各五分) 黃柏 黃芩 山梔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二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食后。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經(jīng)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jiān),急食苦以堅(jiān)之,所以黃柏之苦辛寒、強(qiáng)筋骨為臣。

    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山梔子之苦寒止煩滿為佐。濕淫于內(nèi),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dǎo)濕為使也。

    〔張渙〕蘆根湯治黃病。

    蘆根(一兩,銼) 茵陳 山梔子 黃芩 甘草(四味。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子芩散治黃病。

    黃芩 枯蔞根 茯神(各一兩) 甘草 胡黃連(各半兩)

    上件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五分,去滓,溫服。

    茵陳湯治小兒發(fā)黃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陳 山梔子仁(各一兩) 川大黃 川芒硝 木通 寒水石(各半兩)

    上煎服,法同前。

    三黃散治小兒黃膽。

    川大黃(銼,微炒,一兩) 黃芩 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煎法同前,食后服。

    雙連丹治疸病。

    川黃連(去須) 胡黃連(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用黃瓜一枚,去穣,留一小蓋子,入二藥末后以蓋子蓋定,用面裹,慢火燒,令面焦,去面,搗熟,如綠豆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溫水下,量?jī)捍笮?,以意加減。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