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巢氏論滯頤之病,是小兒多涎唾流出,漬于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滯漬于頤也。
按∶《內(nèi)經(jīng)》云舌縱涎下,皆屬于熱。而此專屬脾冷,亦一偏之見。張渙處冷熱各二方,為得之,然以流出為冷,不流出為熱,恐亦未確。
〔張渙〕溫脾丹治脾冷病。
丁香 木香(各一兩) 半夏(一兩,用生姜六兩同搗細,炒令黃) 青橘皮 白術(shù) 干姜(微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溫胃散治脾冷流涎。
丁香(一兩) 肉豆蔻 半夏(白礬水浸,炒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二片,煎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金朱丹治脾熱多涎。
金箔(二十片,研) 朱砂(細研,水飛) 半夏(湯浸七遍,取末) 天南星(牛膽制,取末。各一兩) 白茯苓(取末) 石膏(細研,水飛。各半兩)
上件都拌勻,再細研,用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乳后。
牛蒡丹
牛蒡子(一兩) 郁金 川樸硝 枳殼(麩炒,去穣) 皂子(炒黃。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用生姜汁打白面糊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吞下,量兒大小加減。
《千金》治小兒口中涎出方以白羊屎納口中。
又方以東行??谥心?,涂口中及頤上。
又方桑白汁涂之,瘥。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巢氏論滯頤之病,是小兒多涎唾流出,漬于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滯漬于頤也。
按∶《內(nèi)經(jīng)》云舌縱涎下,皆屬于熱。而此專屬脾冷,亦一偏之見。張渙處冷熱各二方,為得之,然以流出為冷,不流出為熱,恐亦未確。
〔張渙〕溫脾丹治脾冷病。
丁香 木香(各一兩) 半夏(一兩,用生姜六兩同搗細,炒令黃) 青橘皮 白術(shù) 干姜(微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溫胃散治脾冷流涎。
丁香(一兩) 肉豆蔻 半夏(白礬水浸,炒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二片,煎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金朱丹治脾熱多涎。
金箔(二十片,研) 朱砂(細研,水飛) 半夏(湯浸七遍,取末) 天南星(牛膽制,取末。各一兩) 白茯苓(取末) 石膏(細研,水飛。各半兩)
上件都拌勻,再細研,用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乳后。
牛蒡丹
牛蒡子(一兩) 郁金 川樸硝 枳殼(麩炒,去穣) 皂子(炒黃。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用生姜汁打白面糊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吞下,量兒大小加減。
《千金》治小兒口中涎出方以白羊屎納口中。
又方以東行??谥心?,涂口中及頤上。
又方桑白汁涂之,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