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味甘性溫,微毒。食之發(fā)藥毒 能病患。牛夜鳴則 ,臭不可食。
牛病自死者,血脈已絕,骨髓已竭,不可食之。誤食令人生疔暴亡,發(fā)痼疾、 癖、洞下、疰病。瘟牛暴死者,不可食。獨(dú)肝者有大毒,令人痢血至死。北人牛瘦,多以蛇從鼻灌,故爾獨(dú)肝。水牛則無(wú)之,啖蛇牛毛發(fā)白而后順者,是也。人乳可解其毒。
自死白首者,食之殺人。疥牛食之發(fā)癢。黃牛、水牛合豬肉及黍米酒食,并生寸白蟲(chóng)。同韭薤食、合生姜食,損齒。勿同栗子食。黑牛白頭者大毒,勿食。水牛肉味甘性平,忌同黃牛?;祭淙宋鹗场L阒芯藿?,多食令生肉刺。牛乳味甘性微寒,生飲令人利,熱飲令人口干氣壅,溫飲可也。不宜頓服。與酸物相反,令人腹中 結(jié)。
患冷氣人勿食。同魚(yú)食成積,同醋食生瘕。牛脂味甘溫微毒,多食發(fā)痼疾瘡瘍。牛腦味甘性溫,微毒。熱病死者,勿食其腦,令生腸癰。牛肝勿同 魚(yú)食,患風(fēng)噎涎青。牛腸胃合犬肉、犬血食,病患。服仙茅者食牛肉、牛乳,令斑人鬢發(fā)。服牛膝人,亦忌食之。凡煮牛肉入杏仁蘆葉,則易爛。煮病牛入黃豆,豆變黑色者,殺人。
中疔疥牛毒,用澤蘭根,或甘菊根汁,或豬牙灰水服,或生菖蒲擂酒,或甘草湯解之。豬脂化湯,亦可解毒。過(guò)食牛肉所傷,以稻草和草果煎濃湯,多服可消。牛乃有功于世,仁人君子,必宜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