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凡稱氣者,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是藥之性。且如鵝條中云∶白鵝脂性冷,不可言其氣冷也。況自有藥性,論其四氣,則是香臭腥臊,故不可以寒熱溫涼配之。如蒜、阿魏、鮑魚(yú)、汗襪,則其氣臭;雞、魚(yú)、鴨、蛇,則其氣腥;狐貍腎、白馬莖、近陰處、人中白,則其氣臊;沉、檀、腦、麝,則其氣香。如此方可以氣言之。其古本序例中,并各條內(nèi)氣字,恐或后世誤書(shū),當(dāng)改為性字,于義方允,仍寒熱溫涼四性。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此四者,如辛之屬,則有硝石、石膏、干姜、桂、附、半夏、細(xì)辛、薄荷、荊芥之類;甘之屬,則有滑石、凝水石、餳飴、酒、棗、參、耆、甘草、干葛、粳米之類;苦之屬,則有大黃、枳實(shí)、濃樸、酒、糯米、白術(shù)、麻黃、竹茹、梔子之類;咸之屬,則有澤瀉、犀角、陽(yáng)起石、皂莢、文蛤、白華、水蛭、牡蠣之類;酸之屬,則有商陸、苦酒、硫黃、烏梅、五味子、木瓜、芍藥之類。此雖不足以盡舉,大抵五味之中,皆有四者也。
《儒門(mén)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zhǎng)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mén)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凡稱氣者,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是藥之性。且如鵝條中云∶白鵝脂性冷,不可言其氣冷也。況自有藥性,論其四氣,則是香臭腥臊,故不可以寒熱溫涼配之。如蒜、阿魏、鮑魚(yú)、汗襪,則其氣臭;雞、魚(yú)、鴨、蛇,則其氣腥;狐貍腎、白馬莖、近陰處、人中白,則其氣臊;沉、檀、腦、麝,則其氣香。如此方可以氣言之。其古本序例中,并各條內(nèi)氣字,恐或后世誤書(shū),當(dāng)改為性字,于義方允,仍寒熱溫涼四性。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此四者,如辛之屬,則有硝石、石膏、干姜、桂、附、半夏、細(xì)辛、薄荷、荊芥之類;甘之屬,則有滑石、凝水石、餳飴、酒、棗、參、耆、甘草、干葛、粳米之類;苦之屬,則有大黃、枳實(shí)、濃樸、酒、糯米、白術(shù)、麻黃、竹茹、梔子之類;咸之屬,則有澤瀉、犀角、陽(yáng)起石、皂莢、文蛤、白華、水蛭、牡蠣之類;酸之屬,則有商陸、苦酒、硫黃、烏梅、五味子、木瓜、芍藥之類。此雖不足以盡舉,大抵五味之中,皆有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