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查古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1. 白虎湯
白虎湯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陽明經熱熾盛者,躁煩熱渴舌生苔。
2. 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
斑黃陽毒皆可治,熱入營血服之安。
3. 清營湯
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燥渴眠不寧。
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4. 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蒡芩連,甘桔藍根勃翹玄,
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
5. 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地連芩,丹膏梔草竹葉并,
犀角玄翹知芍桔,清熱解毒亦滋陰。
6. 五味消毒飲
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輕。
7. 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8.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9. 瀉白散
瀉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
瀉肺清熱平咳喘,又可和中與健脾。
10.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發(fā)熱咽痛服之瘥。
11.桑菊飲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清疏肺衛(wèi)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12.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13.三仁湯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樸通草竹葉存,
加入滑石滲濕熱,身重胸悶屬濕溫。
14.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
芩翹貝母射干薄,濕熱留連正治方。
15.連樸飲
連樸飲內用豆豉,菖蒲半夏蘆根梔。
胸脘痞悶兼吐瀉,濕熱為病皆可醫(yī)。
16.二妙散(附:三妙丸、四妙丸)
二妙散中蒼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濕熱得消病自蠲。
再加苡仁名四妙,滲濕健脾功更全。
17.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
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逐。
18.五皮飲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苓姜桑大腹齊。
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虛腹脹頗相宜。
19.二陳湯(附:溫膽湯)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
利氣調中兼去濕,一切痰飲此為珍。
竹茹枳實姜棗加,湯名溫膽可寧神。
20.逍遙散(附:丹梔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
更有丹梔逍遙散,調經解郁病自霍。
21.四物湯(附:桃紅四物湯)
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再加桃仁與紅花,活血化瘀功獨崇。
22.通竅活血湯
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
川芎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第一方。
23.血府逐瘀湯:
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赤芍枳殼草,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癆。
24.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芪歸芎,桃紅赤芍加地龍。
半身不遂中風證,益氣活血經絡通。
25 六味地黃丸(附:杞菊地黃丸、知柏 地黃丸、左歸飲、左歸丸)
六味地黃補瀉行,地藥丹澤山萸苓。
更有杞菊與知柏,益精降火各自靈。
熟地萸肉枸杞薯,再入苓草左歸飲。
左歸丸除茯苓草,龜鹿菟膝諸藥銘。
26.金匱腎氣丸(附:右歸飲、右歸丸)
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懷藥及山萸,
丹皮苓澤加附桂,滋水益火兩相須。
右歸飲加杜杞草,丹皮茯苓澤瀉除。
丸去甘草加當歸,菟絲角膠皆溫煦。
27.四君子湯(附:八珍湯)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
八珍和入四物湯,氣血雙虛服之宜。
28.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扁豆陳,蓮草山藥砂苡仁,
桔梗上行兼保肺,棗湯調下服之神。
29.補中益氣湯(附:益氣聰明湯)
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
益氣聰明蔓芍草,升葛參芪黃柏乘。
二方皆治中氣陷,清泄陰火后者勝。
30.歸脾湯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31.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襄。
心動悸合脈結代,虛勞肺痿俱可嘗。
32.玉屏風散
玉屏組合少而精,芪術防風鼎足形。
表虛汗多易感冒,固衛(wèi)斂汗效特靈。
33.養(yǎng)陰清肺湯(附:增液湯)
養(yǎng)陰清肺丹貝用,玄薄芍草地黃冬。
增液湯僅玄地冬,滋陰潤燥有殊功。
34.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35.真武湯
真武湯壯腎中陽,苓芍術附加生姜,
少陰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嘗。
36.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桂芍棗,細辛甘草與通草。
血虛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樂陶陶。
37.羚角鉤藤湯
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葉菊花鮮地黃,
芍茹茯苓川貝草,涼肝增液定風方。
38.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石決明,梔杜寄生膝與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暈與耳鳴。
39.牽正散
牽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蠶全蝎加。
混合研細酒調服,風中絡脈效力佳。
40.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東垣方,歸連甘草合地黃,
怔忡不寐心煩亂,養(yǎng)陰清熱可復康。
41.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柏棗仁,二冬生地與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茯苓共養(yǎng)神。
或加菖蒲去五味,心氣開通腎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