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組成】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15g,陳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參、柴胡、桔梗各6g,連翹、板蘭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3g,白僵蠶、升麻各2.1g。
【用法】為末,湯調(diào),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F(xiàn)代臨床常改作湯劑:陳皮、生甘草、桔梗、馬勃各5g,余藥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大頭瘟。風熱疫毒之邪,壅于上焦,發(fā)于頭面,惡寒發(fā)熱,頭面紅腫焮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眼科臨床應用】用于眼瞼丹毒、帶狀皰疹、熱性皰疹及咽—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角膜實質(zhì)炎等病,屬風熱毒邪壅盛者。
【方解】本方為治療大頭瘟的著名方劑,用于眼病因于風熱毒邪壅盛者最為適宜。方中黃連、黃芩苦寒直折邪火,配以連翹、板蘭根、馬勃、玄參、生甘草等大隊清熱解毒之品以助其力。升麻、柴胡,薄荷、牛蒡子、白僵蠶、桔梗疏散風熱。陳皮理氣疏壅。方中馬勃、玄參、桔梗、甘草有良好的清利咽喉功效,用于眼病伴咽痛者尤宜。
(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勛臣)著。二卷。作者從訪驗尸體后所見,提出對于臟腑解剖的己見。并載自定義方劑、及附方論。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組成】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15g,陳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參、柴胡、桔梗各6g,連翹、板蘭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3g,白僵蠶、升麻各2.1g。
【用法】為末,湯調(diào),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F(xiàn)代臨床常改作湯劑:陳皮、生甘草、桔梗、馬勃各5g,余藥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大頭瘟。風熱疫毒之邪,壅于上焦,發(fā)于頭面,惡寒發(fā)熱,頭面紅腫焮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眼科臨床應用】用于眼瞼丹毒、帶狀皰疹、熱性皰疹及咽—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角膜實質(zhì)炎等病,屬風熱毒邪壅盛者。
【方解】本方為治療大頭瘟的著名方劑,用于眼病因于風熱毒邪壅盛者最為適宜。方中黃連、黃芩苦寒直折邪火,配以連翹、板蘭根、馬勃、玄參、生甘草等大隊清熱解毒之品以助其力。升麻、柴胡,薄荷、牛蒡子、白僵蠶、桔梗疏散風熱。陳皮理氣疏壅。方中馬勃、玄參、桔梗、甘草有良好的清利咽喉功效,用于眼病伴咽痛者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