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名。
①指頭搖或四肢抖動的病證。《醫(yī)學綱目》卷六十一:“顫,搖也;振,動也。”多由陰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肝陽偏亢,陽盛化風,或氣虛、心虛、痰濁相挾所致。輕者時有手足顫振或頭搖;重者手抖不能持物,足顫不能行走,頭搖動不止?!蹲C治準繩·雜病》:“顫振,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以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敝我俗剃庰B(yǎng)血,平肝熄風為主,可用定振丸、摧肝丸。因氣虛者,用參術湯。因心虛者,用平補鎮(zhèn)心丹。因痰濁者,用導痰湯加味。
②指戰(zhàn)栗?!稄埵厢t(yī)通·諸風門》:“顫振,經(jīng)云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戰(zhàn)栗。深師云:振乃陰氣爭勝,故為戰(zhàn);栗則陽氣不復,故為顫?!北咀C常見于震顫性麻痹、老年性震顫等疾患。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證名。
①指頭搖或四肢抖動的病證。《醫(yī)學綱目》卷六十一:“顫,搖也;振,動也。”多由陰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肝陽偏亢,陽盛化風,或氣虛、心虛、痰濁相挾所致。輕者時有手足顫振或頭搖;重者手抖不能持物,足顫不能行走,頭搖動不止?!蹲C治準繩·雜病》:“顫振,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以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敝我俗剃庰B(yǎng)血,平肝熄風為主,可用定振丸、摧肝丸。因氣虛者,用參術湯。因心虛者,用平補鎮(zhèn)心丹。因痰濁者,用導痰湯加味。
②指戰(zhàn)栗?!稄埵厢t(yī)通·諸風門》:“顫振,經(jīng)云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戰(zhàn)栗。深師云:振乃陰氣爭勝,故為戰(zhàn);栗則陽氣不復,故為顫?!北咀C常見于震顫性麻痹、老年性震顫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