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味甘,氣平、微溫。無毒。大小成群,居止弗一。江南地濕,多附木石間∶江北地燥,悉入土穴內(nèi)。人家作桶收養(yǎng),亦結(jié)房壘于中。日逐交飛,采花釀汁。久久和熟,(凡蜂作蜜必須人小便以釀諸花,乃得和熟似飴。一說∶以 潴之水注之蠟房而后蜜成,故謂蠟者蜜之也。)是謂蜜糖。三年一取者氣味濃,一年一取者氣味薄。故《本經(jīng)》以石蜜優(yōu),家蜜劣也。入藥煉熟,滴水成珠。(煉法詳載總論款中。)益氣補(bǔ)中,潤燥解毒。養(yǎng)脾胃,卻癇,止腸癖,除口瘡。心腹卒痛即驅(qū),五臟不足俱補(bǔ)。補(bǔ)陰丸用,取甘緩難化,可達(dá)下焦;點(diǎn)眼膏攙,因百花釀成,能生神氣。蜜導(dǎo)通大便久閉,蜜漿解虛熱驟生。食多亦生諸風(fēng),七月忌食生蜜。蜜蠟味淡,(天下之味莫甜于蜜,莫淡于蠟。濃于此者必薄于彼,理自然也。)
煎蜜得之。陳則色黃,新則色白?!侗窘?jīng)》條中,只言白蠟,不言黃蠟者,蓋用蜜宜陳,用蠟宜新也。(一說∶蠟熔納水中,十?dāng)?shù)過即白,乃蠟之精英,故入藥勝。《本經(jīng)》所取,亦或在此。)益氣止瀉痢,補(bǔ)中續(xù)絕傷。溶裹大黃丸,膈寒涼脾胃無損;嚼為斷谷藥,度荒歉不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