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巴戟天本有心,干縮時偶自落,或可以抽摘,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子也。今人欲要中間紫色,則多偽,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外堅難染,故先從中間紫色。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后患香港腳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zhuǎn)色,不用米,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熟蜜為丸,溫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巴戟天本有心,干縮時偶自落,或可以抽摘,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子也。今人欲要中間紫色,則多偽,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外堅難染,故先從中間紫色。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后患香港腳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zhuǎn)色,不用米,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熟蜜為丸,溫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