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病證名。
①嘔血的一種表現(xiàn)?!肚Ы鹨健肪硎骸皟?nèi)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血敢),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shù)斗至于一石者是也。得之于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弊C有虛實之分,實者用三黃瀉心湯加生地黃,虛者用茯苓補心湯、人參救肺散等。
②血從口出之總稱?!夺t(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若從口出則為內(nèi)衄。內(nèi)衄出血,涎嗽出于脾,唾出于腎,咯出于心,咳出于肺,嘔出于肝,吐出于胃。”參見吐血、嘔血、咳血、咯血、唾血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