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海金沙

    作者: 楊時泰

    江浙湖湘川陜皆有之。莖細如線。引于竹木上。高尺許。葉細如園荽而甚薄。背面上多皺紋。皺處有沙子。狀如蒲黃。不開花。細根堅強。其沙及草。皆可入藥。(瀕味甘淡。氣寒。小腸膀胱血分藥。熱在二經(jīng)血分者宜之。解熱毒瓦斯。治濕熱腫滿。熱淋膏亦氣化三錢。生服二錢。

    白術四〔論〕海金沙不開花。其專氣鐘于葉。葉上復鐘此沙。黃赤色。夫沙不同于花實之吐。

    惟也。

    赤非水道為病矣。

    其性淡滲。而無補益。諸淋由于腎水真陰不足者。勿服。(仲淳)〔修治〕七月收其全科。日中曝之。稍干。以紙襯承。用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且曝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志聰
  • 作者: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現(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