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癭瘤病證之一種。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多因肝火熾盛,血熱沸騰,復為外邪所搏,郁結頸部而成。證見患者頸部暫生癭塊,皮色呈紫紅,其表面有交叉顯露之赤脈紅絲可見,腫塊逐漸長大,多不產(chǎn)生明顯之局部壓迫癥狀。治宜滋陰制火,養(yǎng)血化瘀,可選用芩連二母丸,或四物湯加海藻、昆布、豬靨之類治療。相當于頸部之血管瘤。
(公元 280 年? )晉.王熙(叔和)著。十卷。搜集后漢以前的醫(yī)學著作,闡述脈象 24 種,并論述臟腑、經(jīng)絡 、病證、治則、預后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名。癭瘤病證之一種。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多因肝火熾盛,血熱沸騰,復為外邪所搏,郁結頸部而成。證見患者頸部暫生癭塊,皮色呈紫紅,其表面有交叉顯露之赤脈紅絲可見,腫塊逐漸長大,多不產(chǎn)生明顯之局部壓迫癥狀。治宜滋陰制火,養(yǎng)血化瘀,可選用芩連二母丸,或四物湯加海藻、昆布、豬靨之類治療。相當于頸部之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