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證名。脅肋部脹滿之證。出《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由氣滯、痰凝或少陽(yáng)受邪所致。肝氣郁結(jié),滯于脅肋,可致脅滿。《諸病源候論·諸飲候》以痰飲停積,可致兩脅脹滿?!额惤?jīng)》卷十七:“少陽(yáng)之邪有余者,當(dāng)病筋痹、脅滿?!薄秱骼碚摗肪硪唬骸懊{滿者,當(dāng)半表半里癥也……以邪氣初入里,未停留為實(shí),氣郁結(jié)而不行,致生滿也,和解斯可矣?!眳⒁娒{下滿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