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病名。病邪直中陰經(jīng),有虛寒見證的傷寒。見《通俗傷寒論·陰證傷寒》。分寒中太陰、寒中少陰、寒中厥陰三類。寒中太陰,輕則胃苓湯,重則神香圣術(shù)煎,極重則附子理中湯;寒中少陰,輕則真武湯,重則附姜白通湯;寒中厥陰,輕則當(dāng)歸四逆湯加吳萸、生姜汁,重則通脈四逆湯加吳萸、紫瑤桂,極重則回陽急救湯?!秱畯V要·少陰病證候》:“自然陰證,人皆可曉,及至反常,則不能矣?!劣诎l(fā)熱面赤,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為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dāng)。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力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劑,脈雖洪大,按之無力者,重按全無,便是陰證?!眳⒁娭敝腥帡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