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Ⅰ型變態(tài)反應又稱過敏反應(anaphylaxis),因反應迅速,故又有速發(fā)型超敏反應(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之稱。本型變態(tài)反應是通過抗原(致敏原)進入機體后與附著在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上的IgE分子結合,并觸發(fā)該細胞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引起平滑肌收縮、血管通透性增加、漿液分泌增加等臨床表現(xiàn)和病理變化。
致敏原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①異種蛋白質:如異種動物血清、蜂毒、昆蟲毒液、疫苗、寄生蟲、食物、花粉、胰島素等;②藥物:如各種抗生素、有機碘、汞劑等。
【發(fā)病機制】
Ⅰ型變態(tài)反應在人類乃由IgE抗體所介導。致敏原刺激扁桃體、腸的集合淋巴結或呼吸道粘膜中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在TH細胞的協(xié)同作用下,產生IgE(在一般情況下,這一過程受TS細胞的抑制)。IgE的Fc片段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的Fc受體相結合,造成了致敏狀態(tài)。當機體再次接觸相同的致敏原時,它們與附著于肥大細胞上之IgE相結合。多價抗原與二個以上領近的Ige 分子發(fā)生交聯(lián),激發(fā)了二個平行但又獨立的過程,其一是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和顆粒中介質(原發(fā)性介質)的釋放;另一是細胞膜中原位介質合成和釋放(圖4-1)。
1.原發(fā)性介質存在于肥大細胞的顆粒中,通過脫顆粒而釋放,主要包括①組胺,可引起強烈的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粘液分泌增加;②趨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 CF),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CF-A)和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NCF)分別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③中性蛋白酶可裂解補體及激肽原而產生其他炎癥介質。
圖4-1 Ⅰ型變態(tài)反應中肥大細胞釋放介質的機制
2.繼發(fā)性介質由激活的肥大細胞所產生,主要通過磷脂酶A2的激活,作用於膜磷脂而產生花生四烯酸,進而通過5-脂氧化酶和環(huán)氧化酶途徑分別產生白細胞三烯(leucotrienes,LT)和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①白細胞三烯是最強烈的血管活性和致痙物質,其效應較組胺高數千倍,而LTB4對中性、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有很強的趨化性;②前列腺素D2(PGD2)多產生于人肺肥大細胞,可引起強烈的支氣管痙攣和粘液分泌增多;③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組胺釋放,該因子的產生也是磷脂A2激活所致,但并非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此外肥大細胞尚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其中如TNF-α對促進炎細胞浸潤亦起重要作用。
Ⅰ型變態(tài)反應過程無補體參與,在一般情況下不破壞細胞,其致病作用主要是通過上述各生物活性物質引起。本型反應有局部性和全身性兩類;:局部性反應常表現(xiàn)為局部組織水腫、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粘液分泌增加或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變化,如皮膚蕁麻疹(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枯草熱)及哮喘等。而全身性過敏反應如抗血清、藥物(如青霉素)的過敏性休克,可造成迅速死亡。死亡病例尸檢時,可見喉頭水腫,兩肺出血水腫,有時伴急性肺氣腫及右心擴張,血不凝固,其余內臟除淤血外,通常無特征性形態(tài)變化。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Ⅰ型變態(tài)反應又稱過敏反應(anaphylaxis),因反應迅速,故又有速發(fā)型超敏反應(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之稱。本型變態(tài)反應是通過抗原(致敏原)進入機體后與附著在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上的IgE分子結合,并觸發(fā)該細胞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引起平滑肌收縮、血管通透性增加、漿液分泌增加等臨床表現(xiàn)和病理變化。
致敏原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①異種蛋白質:如異種動物血清、蜂毒、昆蟲毒液、疫苗、寄生蟲、食物、花粉、胰島素等;②藥物:如各種抗生素、有機碘、汞劑等。
【發(fā)病機制】
Ⅰ型變態(tài)反應在人類乃由IgE抗體所介導。致敏原刺激扁桃體、腸的集合淋巴結或呼吸道粘膜中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在TH細胞的協(xié)同作用下,產生IgE(在一般情況下,這一過程受TS細胞的抑制)。IgE的Fc片段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的Fc受體相結合,造成了致敏狀態(tài)。當機體再次接觸相同的致敏原時,它們與附著于肥大細胞上之IgE相結合。多價抗原與二個以上領近的Ige 分子發(fā)生交聯(lián),激發(fā)了二個平行但又獨立的過程,其一是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和顆粒中介質(原發(fā)性介質)的釋放;另一是細胞膜中原位介質合成和釋放(圖4-1)。
1.原發(fā)性介質存在于肥大細胞的顆粒中,通過脫顆粒而釋放,主要包括①組胺,可引起強烈的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粘液分泌增加;②趨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 CF),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CF-A)和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NCF)分別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③中性蛋白酶可裂解補體及激肽原而產生其他炎癥介質。
圖4-1 Ⅰ型變態(tài)反應中肥大細胞釋放介質的機制
2.繼發(fā)性介質由激活的肥大細胞所產生,主要通過磷脂酶A2的激活,作用於膜磷脂而產生花生四烯酸,進而通過5-脂氧化酶和環(huán)氧化酶途徑分別產生白細胞三烯(leucotrienes,LT)和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①白細胞三烯是最強烈的血管活性和致痙物質,其效應較組胺高數千倍,而LTB4對中性、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有很強的趨化性;②前列腺素D2(PGD2)多產生于人肺肥大細胞,可引起強烈的支氣管痙攣和粘液分泌增多;③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組胺釋放,該因子的產生也是磷脂A2激活所致,但并非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此外肥大細胞尚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其中如TNF-α對促進炎細胞浸潤亦起重要作用。
Ⅰ型變態(tài)反應過程無補體參與,在一般情況下不破壞細胞,其致病作用主要是通過上述各生物活性物質引起。本型反應有局部性和全身性兩類;:局部性反應常表現(xiàn)為局部組織水腫、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粘液分泌增加或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變化,如皮膚蕁麻疹(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枯草熱)及哮喘等。而全身性過敏反應如抗血清、藥物(如青霉素)的過敏性休克,可造成迅速死亡。死亡病例尸檢時,可見喉頭水腫,兩肺出血水腫,有時伴急性肺氣腫及右心擴張,血不凝固,其余內臟除淤血外,通常無特征性形態(tài)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