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國醫(yī)學通史》 三、臺灣與內(nèi)陸的醫(yī)藥交流

    隋代派員多次至臺“求訪異俗”,如其“藥同于江表”,并詳記臺民“婦人產(chǎn)乳,必食子衣,產(chǎn)后以火自灸(炙),令汗出,五日便平復”風俗習慣。此俗收入《隋書》、《杜祐通典》等,并由唐·陳藏器正式收入《本草拾遺》,此后多為歷代本草學者所肯定,從而得到廣泛流傳與發(fā)展。

    唐宋時期,有關醫(yī)藥交流疏于文獻記載,但官府的、民間的以及酋豪嘗串眾至福建沿?;ナ谢驓⒙诱邥r時有之。繼元之后,往來者日眾。公元1372年,明太祖命楊裁以即位建元詔告臺之中山王,中山王派遣弟泰期等隨楊載入朝貢方物,明太祖喜賜大統(tǒng)歷等。從此,中山王多次遣弟向明朝貢物,除馬匹外,多有硫黃、各種藥材等,逐漸擴大到南山王與北山王,均與明朝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并各貢方物、藥材等,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其間除官府之藥物交流外,1390年還曾發(fā)生翻譯屋之結(jié)等人私帶乳香十斤、胡椒二百斤被查獲之事,部門官要求“當入官”,明太組則“詔還之”,而且“賜屋之結(jié)等六十人鈔各十錠”。可見明朝當局對與臺交往之重視。

    永樂間(1403~1424),大陸去臺之百工技藝日新增多。其中自然包括醫(yī)師、藥工人員在內(nèi)。黃叔璥《臺海使槎搓錄》記述此期“百工技藝,有挾一拉以往者,雖徒手無不得食,民爭趣之,永樂間,先后招來”??梢姶箨懠夹g人員曾相繼往臺以謀生計與出路。民間商貿(mào)也日漸頻繁,而且遠航山東、關東者。例如:“海船多漳、泉商賈,……至山東販賣(臺灣之)粗細碗碟、杉、糖、紙、胡椒、蘇木,回日則載白蠟、紫草、藥材……,至關東販賣烏茶、黃茶……回日則載藥材……”等等。由此可見,兩岸之藥材已互通有無了。

    鄭和出使西域,隨從費信,曾撰《星槎勝覽》(1436),他們所記述之臺灣“釀甘蔗為酒。煮海為鹽,能習讀中國書,好古畫、銅器,作詩效唐體”。這是由于明代臺灣之陪臣子弟與凡民之俊秀者,已習讀中國書以備他日長史、通事之用。同時也說明臺灣知識界、官方與大陸幾無差異,公元1591年,臺灣禮官以日本方侵噬鄰境,臺灣不可無王(尚永王卒),乞令世子速請襲封,于1595年尚寧請襲得皇上仁覆封王。鄭和船隊在臺期間,還將姜移栽夙山(今高維),故有“夙山縣有姜,名三保姜,相傳明初三保太監(jiān)所植,可療百病“之說,林謙光《臺灣紀略》記述臺灣當時居民“疾病不足醫(yī),輒浴于河,言大士置藥水中,濟度諸番,云冬月亦入水澡浴以為快”。有傳大士為鄭和者。

    陳侃,嘉靖進士,奉旨使臺,由于臺海風浪,隨從溺死者數(shù)而未果。嘉靖十一年(1532),封尚清為中山王,特遣正使科左給中陳侃,陳侃居臺多時,回來后于1534年撰《使琉球錄》,載乘之船長15丈,闊2.6丈,深1.3丈,分為23艙。其駕舟民140余人。護送軍百余人,翻譯、禮儀、醫(yī)生及各色匠役百余人,可見陣勢之壯觀,醫(yī)生人等之多,必對臺有較大影響。接待也以“洪武禮制……數(shù)代相承,不敢違制”。

    清代與臺地之文化交流,更加廣泛。特別在18世紀前后之百余年間,禮尚往來、貢物遣使者年年不斷,臺灣已成為福建省的一個府。順治年間,張學禮曾使臺灣,在其《使琉球紀》中說:“補差天文生李光宏、太醫(yī)吳燕時,聘請從客陳翼等”、“船上下三層,闊2.2丈、長18丈……兵丁250余名,長隨50余名”,比之明代之乘船更加安全,人員中已不是一般醫(yī)生,而是太醫(yī),可見人員索質(zhì)已有明顯提高。在藥材等交流方面更強調(diào)實際需要,康熙五年(1666),對并非臺灣之土產(chǎn)者免其進貢??滴醵迥?1686),臺地向中央貢物中有:丁香30擔,冰片32斤,甜肉豆蔻四甕。鑲金小箱內(nèi),裝有丁香油、薔薇油、桂花油備一罐,知其香料藥物之檔次也進一步提高了。臺地之醫(yī)療技術,如“臺地村舍后每廣植(蕉)之”指出“性寒,婦人產(chǎn)后,每以蕉果少許,置兒口中,謂能清熱”,“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放”,也相繼為大陸學者所沿用。如《本草綱目拾遺)引《臺灣使槎錄》資料等,以“椰油”入藥。又該書列香蕉為藥。稱《本草綱目》“于香蕉獨未明晰,今依《粵志》補之”。雖然趙氏敘述香蕉條源于《粵志》,但所述內(nèi)容與臺地相似,亦可說明其源淵關系是密切的。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