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凡痰飲涌甚,用六君子湯加干姜,宜多服之。腹痛、身脹加肉桂。
痰涌難言,用山楂根、青木香,磨水服。
痰之本在腎,人參、黃 、甘草、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北味、蓯蓉。凡用蓯蓉,必配北五味為使。蓋蓯蓉補陰,五味補陰中之陽也。二味丸服,則痰從大便下,信乎治其本痰來多而連吐不絕,六君子湯加生姜,人參多用;或四君子湯加半夏、生姜汁。
痰之本在腎者,腎主五液也。若脾不虛,痰從何來?蓋土有防水之功,水有潤土之力也。
痰攻兩臂,南星、白術(shù)、甘草、陳皮、半夏、香附、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
痰飲由于脾虛、腎弱,若不溫之,水何由散?小青龍湯、溫肺湯、六君子湯、二陳湯加細(xì)辛,皆飲證大法也。
驗案
一婦年六旬,患痰飲,頭目疼痛,身熱不食,二便俱閉,脈洪大有力,右關(guān)略弦。此君主失令,相火橫行而傷金,故頭目疼痛,木不受制,則肝邪起,脾土受侮,則肺金更弱。須瀉火補金,則木自平,火自降,所謂金浮水升、木沉火降也。宜用麥冬、甘草、白芍清心肺肝之火;蘇梗、廣皮引陽氣下達(dá),使胃無凝滯;茯苓、山藥固其脾陰∶病可痊也。若云脾惡濕,且有痰飲,麥冬似非所宜,是正不然。蓋脾雖惡濕,今之脾病,邪在肝木,清火則木安,木安則土寧,病自己矣。若必用半夏治其飲,燥則火就之,又將奈何?古人云∶見痰休治痰,一婦血崩后。咳嗽痰涌,十月未愈,夜間發(fā)熱自汗,此腎虛也。痰之本在腎,吐痰身瘦,腎之脾胃虛也。用熟地一錢,茯苓七分,山藥、肉桂、小茴、五味、益智、姜汁炒杜仲各五分。三帖愈。丸方用八味丸。
一人痰吐盈盆不止,肺脈豁大無力。此內(nèi)傷不足,脾虛不能統(tǒng)痰,再清其肺,益虛其脾,速死之道也。用人參、附子各五錢,炮姜、蓽茇、檳榔、枳殼,再帖而愈。
一人患飲,面目鮮明,六脈弦,兩脅痛,身熱。先用十棗湯瀉之,后以小青龍湯行之,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xué)習(xí)。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凡痰飲涌甚,用六君子湯加干姜,宜多服之。腹痛、身脹加肉桂。
痰涌難言,用山楂根、青木香,磨水服。
痰之本在腎,人參、黃 、甘草、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北味、蓯蓉。凡用蓯蓉,必配北五味為使。蓋蓯蓉補陰,五味補陰中之陽也。二味丸服,則痰從大便下,信乎治其本痰來多而連吐不絕,六君子湯加生姜,人參多用;或四君子湯加半夏、生姜汁。
痰之本在腎者,腎主五液也。若脾不虛,痰從何來?蓋土有防水之功,水有潤土之力也。
痰攻兩臂,南星、白術(shù)、甘草、陳皮、半夏、香附、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
痰飲由于脾虛、腎弱,若不溫之,水何由散?小青龍湯、溫肺湯、六君子湯、二陳湯加細(xì)辛,皆飲證大法也。
驗案
一婦年六旬,患痰飲,頭目疼痛,身熱不食,二便俱閉,脈洪大有力,右關(guān)略弦。此君主失令,相火橫行而傷金,故頭目疼痛,木不受制,則肝邪起,脾土受侮,則肺金更弱。須瀉火補金,則木自平,火自降,所謂金浮水升、木沉火降也。宜用麥冬、甘草、白芍清心肺肝之火;蘇梗、廣皮引陽氣下達(dá),使胃無凝滯;茯苓、山藥固其脾陰∶病可痊也。若云脾惡濕,且有痰飲,麥冬似非所宜,是正不然。蓋脾雖惡濕,今之脾病,邪在肝木,清火則木安,木安則土寧,病自己矣。若必用半夏治其飲,燥則火就之,又將奈何?古人云∶見痰休治痰,一婦血崩后。咳嗽痰涌,十月未愈,夜間發(fā)熱自汗,此腎虛也。痰之本在腎,吐痰身瘦,腎之脾胃虛也。用熟地一錢,茯苓七分,山藥、肉桂、小茴、五味、益智、姜汁炒杜仲各五分。三帖愈。丸方用八味丸。
一人痰吐盈盆不止,肺脈豁大無力。此內(nèi)傷不足,脾虛不能統(tǒng)痰,再清其肺,益虛其脾,速死之道也。用人參、附子各五錢,炮姜、蓽茇、檳榔、枳殼,再帖而愈。
一人患飲,面目鮮明,六脈弦,兩脅痛,身熱。先用十棗湯瀉之,后以小青龍湯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