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證施治

    本病臨床表現(xiàn)有虛實之分,實證宜清濕熱,活血化瘀,利氣機而通調(diào)水道。虛證宜補脾腎,助氣化。

    1.膀胱濕熱

    主證:尿頻,尿急,小便點滴不通,或尿量極少而短赤灼熱,小腹脹痛,口干,口苦,大便溏垢或秘結,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數(shù)或弦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閉。

    選方: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車前子12g、瞿麥10g、扁蓄12g、滑石30g、梔子10g、甘草6g、本通12g、大黃8g。

    加減:舌苔黃膩加黃柏、蒲公英。

    2.氣滯血瘀

    主證:起病緩慢,情志抑郁,或心煩善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暢,排尿費力,滴瀝不盡,下腹墜脹,舌質(zhì)瘀黯,瘀點或瘀斑,舌苔白膩或薄黃,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利水道。

    選方: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藥物:五靈脂10g、當歸12g、川芎9g,桃仁12g、丹皮9g、赤芍12g、烏藥10g、延胡索12g、甘草6g、香附12g、紅花6g、枳殼10g。

    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小便白濁加萆薢、滑石、車前子、土茯苓。

    3.腎陽虛損

    主證: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面色?白,神氣怯弱,形寒肢冷,小腹冷脹,頭暈眼花,腰膝酸軟,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沉遲。

    治法:溫腎益氣,化氣利尿。

    選方:濟生腎氣丸(《濟生方》)加減。

    藥物:熟地12g、山藥10g、山萸肉9g、茯苓15g、澤瀉9g、熟附子12g、桂枝10g、牛膝12g、車前子12g、白芍15g。

    加減:陽萎加巴戟、仙茅。

    4.腎陰虧虛

    主證:小便滴瀝灼熱,咽干心煩,手足心熱,頭暈眼花,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補腎陰。

    選方:六味地黃湯(《小兒藥證直訣》)合豬苓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熟地12g、山藥10g、山萸肉12g、丹皮9g、茯苓12g、澤瀉9g、豬苓12g、阿膠12g、(另溶)。

    加減:舌質(zhì)紅,苔薄黃,加知母,黃柏。

    5.脾陽虛弱

    主證: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腰酸肢冷,頭暈,耳嗚,重聽,小腹墜脹,小便點滴排出,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印,脈弱。

    治法:補脾益氣,溫腎通閉。

    選方: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藥物:黃芪15g、炙甘草6g、人參10g、(燉服)、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9g、白術12g、熟附子12g、肉桂3g、(焗)加減:陽萎加故紙、仙茅。

更多中醫(yī)書籍